在西漢時期,漢武帝將鹽鐵收為官營後,西漢鋼鐵年產量迎來了大爆發,巔峰時期的年產量高達兩萬噸,雖然因冶煉技術的問題,鋼鐵質量可能不如季漢生產的,但這仍是一個非常誇張的數字。

不過在王莽篡漢後,他就將鹽鐵經營權下放到地方,而光武帝劉秀在中興漢室後,也並沒有將鹽鐵經營權收回中央,而是任由地方各大士族掌控,導致鋼鐵產量出現斷崖式下跌,雖然有可能是中央沒統計到,但鋼鐵產量下滑是不可辯駁的事實。

到了東漢末年,因多年的戰亂導致百業荒廢,鋼鐵工業同樣不能倖免,在缺少了中央的統籌後鋼鐵生產多以小作坊模式生產,這致使鋼鐵產量進一步萎縮,在漢中之戰前後鋼鐵年產量最多千噸。

不過隨著魏延的到來,帶來了千年後出現的高爐冶鐵技術,然後宋星又燒製出焦煤,淘汰了落後的塊鍊鐵技術,使鋼鐵的產量和質量得到質的提升。

再加上勘探隊先後在南中、洋縣、陽平關等地區發現鐵礦,在金城、榆中一帶發現數座煤礦,讓季漢鋼鐵產量正逐步攀升中,去年粗略統計的鋼鐵年產量已超過了三千噸,達到西漢巔峰時期的十分之一左右。

可千萬別覺得少,這已經是去年曹魏、東吳產量的總和了,甚至還超出一大截。

不過三千噸產量看著多,但對高速發展的季漢而言仍舊太少,就算官營的南中鋼鐵廠、洋縣鋼鐵廠正在積極的擴建中,可巧婦也難為無米之炊,缺乏最關鍵的原材料導致鋼鐵廠的產能只被挖掘一半,另一半無奈被閒置。

所以解決原材料問題,是提升鋼鐵年產量的重中之重。

因此在五年計劃中,除了規定鋼鐵產量年增長率要達到20%以上外,還強調了要加強勘探新礦的力度,包括金、銀、銅、鐵、煤炭、硝石、石油等礦產資源。

同時強調要加快道路建設,對已有道路使用水泥、礦渣、熟土等來拓寬和加固,要滿足裝載貨物的四輪馬車通行。

對沒有道路的地區,要趁著農閒時多多徵發民夫,或使用犯人和俘虜,更甚者可以僱傭工程隊來開闢道路,務必要做到:哪裡發現礦藏,道路就建設到哪裡。

農業則指種子的培育,耕種技術的最佳化改良等工作,因為沒有雜交技術這一概念,魏延也不可能事必躬親,所以在種子的培育上每個十幾年很難出成果的,但民以食為天,不可不重視。

規劃四,堅持科技強國的理念不動搖。

在五年計劃中指出,未來幾年季漢會大力扶持科技創新、鼓勵發明創造,對發明創造的工匠將給予土地、官職、金錢等獎勵,同時嚴厲打擊強取豪奪,竊取他們發明成果的行為,一經發現嚴懲不怠。

科技部為規範管理工匠,為工匠的發展道路指明方向,所以出臺了工匠能力等級制度,即初學者為三級,資深者為二級,能獨擋一面者為一級,此為工匠三級,專門為從事生產的技術人員所設計。

有工匠三級,自然就有大匠三級,能在現有的工具的基礎上進行改良最佳化的為大匠三級,例如改良曲轅犁、改良水車,改良四輪馬車等。

能帶領工匠團隊從事重要技術改良和升級,能對軍事、民生、經濟產生巨大影響的為大匠二級,例如研發新型鋼鐵配方,大型海船的生產與製造,黑火藥的應用,種子的培育等。

能帶領工匠團隊從事科技研發工作,一直走在大漢技術最前沿的為大匠一級,例如研發由魏延提出的蒸汽機、火繩槍等新技術,新武器的應用。

在明確工匠六級後,科技部隨後設立了天工閣,並規定在達到大匠一級時可入天工閣,初入天工閣為天工博士,授予六百石官位,有參政之權。

倘若有重大貢獻者,在經過皇帝和科技部共同認定後,可進為天工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