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裝置,直到章武五年中火槍大規模生產終於迎來了曙光,具備商業和工業價值的蒸汽機終於千喚萬喚始出來。

在蒸汽機採礦成功後,蒲元就動用特權成為大漢第二家擁有蒸汽機的工廠,而當蒸汽機能提供恆定且持續的動力給鑽床後,槍管的產量和成品率也開始攀升,然後第二座蒸汽機,第三座蒸汽機,第二條火槍生產線,第三條火槍生產線在漢陽工業內落地生根。

就這樣,在章武六年初,大漢第一款具備實戰意義的量產型火槍——章武1型火槍誕生了。

章武1型火槍:口徑23,火槍全重8—9kg,全長1200,彈丸重60g,最大射程300有效射程 200採用機械式瞄準具,在使用紙殼定裝彈的前提下,一名熟練的火槍手射速能達到每分鐘2發。

僅從紙面資料看,運用在章武1型火槍上的技術已經趨近於中世紀末期的火繩槍了,但這只是顆粒化火藥,以及紙殼定裝彈所帶來的。

而火槍本身,不論是材質還是槍管的使用壽命都有所不如,槍機部分也需要時間來繼續完善,不過以現在的發展速度最多兩年半,這些難題都將被一一攻破,屆時量產型的章武2型火槍,會讓整個天下都為之顫抖。

……

至於火炮則和火槍不同,作為研發火槍的副產物,魏延一開始沒注意到它,因為在他的認知裡,在成熟的炮彈沒研發出來前,火炮無非是發射一枚鐵球而已,威力能大到哪去。

但研發人員卻不這麼認為,他們認為火炮的裝藥量是火槍不能比擬的,所以威力自然也是火槍的數倍,於是他們透過失蠟法鑄造一門鐵炮。

然後技術人員使用霰彈、炮彈兩種彈藥來實驗威力,最後得到了令人驚詫的資料,前者對步兵的殺傷力達到令人髮指的地步,後者對城牆要塞的殺傷力也同樣如此,他們用資料狠狠的打了魏延的臉。

不過隨著實驗的進行,鐵炮的缺點開始凸顯,因為鐵的延展性較差,硬度高但比較脆,所以十分容易炸膛,再一個遇到梅雨天氣鐵炮也十分容易生鏽,放在庫房裡幾天不管就變了一個顏色,這也是火炮明明早就被研發出來,卻未得到大規模生產的原因。

直到章武四年末,在西域作戰的魏延收到從成都發來的過去兩年季漢的發展綱要,恰巧諸葛亮在裡面提了一句火炮的問題,於是魏延表示用銅鑄炮可解決以上問題,就這樣,第一門銅炮應運而生。

不過火炮生產是得到解決,但成本卻一直卻壓不下來,就以一尊一百公斤重的銅炮為例,光鑄炮所需的銅就價值百萬錢,更別說生產過程中消耗的人工、時間成本,核算下來一尊銅炮的出廠價竟高達幾百萬錢。

所以,儘管在實驗中火炮的表現讓人側目,已經將重力投石機給掃進歷史垃圾堆了,但火炮的高昂價格始終沒能得到兵部的認可,他們寧願繼續使用重力投石機也不願意採購火炮,畢竟同等的錢至少能購買幾十副鐵甲。

而火槍和火炮差不多,因為除了它自身的造價高昂外,在發射時使用的火藥、彈丸也是一筆不小的開支,更何況漢軍在戰場上勢如破竹,似乎也不需要這些價格昂貴的小玩意兒。

畢竟太貴了!!

大黃弩它不香麼!

三公床弩它不香麼!

重力投石機他不香麼!。

所以,儘管漢陽工業的軍工技術已經走在了世界的前沿,但自魏延成立漢陽工業至今,一筆來自兵部的訂單都未曾收到,就算明知漢陽工業是魏延的產業也是如此,主打的就是一個鐵面無私。

不過在今天,在北伐即將發起的日子,漢陽工業終於迎來了大漢太尉,驃騎大將軍,漢陽工業的幕後老闆魏延的蒞臨指導,並有望達成自漢陽工業成立以來第一筆對外訂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