槍驗證槍機、引線、紙殼定裝彈等技術成果時,曾發生過數次炸膛事件,損毀幾支得之不易的火槍不說,還讓數名科研人員受傷。

為此,魏延禁止科研人員實驗武器,並從親衛營中遴選百名精銳進入漢陽工業,在充當保衛工作的同時也將作為武器實驗人員,畢竟科研人員每損失一個,對大漢而言都是難以接受的損失。

考慮到出現傷亡,再加上鑄造槍管缺點的確太多,於是科研團隊又將注意力放在如何鑽孔上,看起來是打算在這上面死磕了,不過鑄造槍管的成果雖然不理想,但也有意外之喜,譬如火炮在鑄造槍管時應運而生。

最後,科研人員使用洋縣鋼鐵廠生產的鋼鐵為原材料,南中鋼鐵廠生產的鋼鐵為鑽頭,並對鑽頭經行多次淬火加強其強度,又在漢陽工業內部開掘一條小河,來穩定水利鑽床的功率輸出,在多種方法的齊心協力下,一根根槍管在不計成本的情況下給生產出來。

不過槍管成品率依舊低,而且成本還居高不下,根本無法大規模量產和列裝部隊,但用作科研和技術迭代綽綽有餘了,畢竟除了槍管外,還有槍機、引線、彈藥等技術等待攻克。

就這樣,漢陽工業在往後的幾年裡,一直保持著月產二十支火槍的佛系產量,主要用於彌補實驗中的損耗,以及驗證槍機、引線、紙殼定裝彈等技術,而這些都是能讓火槍威力倍增的。

首先是槍機技術,在最開始生產的火槍中,根本就沒有槍機這個概念,都是在槍管尾部側面開個小孔並插入引線,然後從槍口填入火藥壓實,最後點燃引線發射彈丸。

雖然這種方式也能發射,但小孔破壞了槍管的密封性,導致火藥燃燒爆炸時產生的部分能量會從側面的小孔逃逸,從而影響火槍的射程和威力。

而且這種射擊模式擊發過程太過繁瑣,需要頻繁的存取火繩,不熟練的火槍兵要一兩分鐘才能射擊一次,很明顯,這樣的火槍是不具備實戰能力的。

鑑於此,技術人員在魏延的建議下開始著手研發槍機,在經歷過失敗,失敗,再失敗後,終於研發出一款非常高效的槍機——槓桿槍機。

槓桿槍機,顧名思義就是使用蛇字形的槓桿,槓桿的上端夾著持續燃燒火繩來點燃火藥皿,然後透過槍管底部的小孔,點燃槍管中的火藥從而達到射擊的目的。

而在槓桿槍機中端連線有一塊小鐵板,它的作用是在為裝填彈藥時防止火藥皿中的火藥灑落,以及減少誤擊發的機率。

在槓桿槍機下端,則是用於扣發的扳機,在槓桿的作用下,只需要很小的力,就能完成擊發的一系列操作。

而槍機的出現,減少了擊發前的操作流程,縮短了火槍的射擊間隔,也提高了火槍兵訓練難度,為大規模列裝部隊,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其次是引線問題,這個倒沒啥技術難度,直接將棉線浸泡在硝鹽溶液裡,就能得到燃燒速度和時間相對恆定的火繩,最後在經過無數次實驗後將其加工成統一長度用於火槍上,當然了,在某些時候還可以作為導火索。

至於最後的紙殼定裝子彈,這個則沒有捷徑可走,只能一點一點的在實驗中摸索,慢慢尋找合適彈藥比例,從而得到標準型紙殼定裝彈。

而紙殼定裝彈的出現,則將火槍的射擊流程極限簡化,在最近的一次實驗中,一名有過上千次射擊經驗的實驗人員,在兩分鐘內甚至能射擊五發,不過後面幾發的精度有點感人,畢竟煙霧實在太大了一點。

當槍管、槍機、火繩、紙殼定裝彈都被一一研製成功後,漢陽工業開始根據大老闆魏延的指示,將注意力集中在擴大產能上,畢竟再先進的火槍,遇上月產量不足二十支的工廠,它也無用武之地啊。

就這樣一直持續了好幾年,漢陽工業一邊完善技術,一邊摸索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