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8章 漢陽工業

漢陽工業,是一家坐落於漢水上游集研發、生產為一體的軍工企業,是季漢目前守衛最森嚴,保密程度最高,資金最充裕的兵工廠。

至於它是造什麼的,或許對這個時代的人而言很陌生,但它對任何一個現代人來講都很熟悉,甚至不需要親身體會,單從外表你就能叫出它的名字——火器。

其實季漢火器的研發起步得很早,甚至可以追溯到建安十二年赤壁之戰前後,畢竟魏延作為一個現代人對火器肯定情有獨鍾的,雖然那時他沒錢製取火藥,但不妨礙魏延畫圖。

在後來取得益州後,魏延找到大匠蒲元,希望他能製造出一種內徑在一寸以下,一端開口一端密封的空心鐵管,不過此項技術受限於冶煉技術,鋼鐵質量不達標等客觀原因,讓研發一度陷入困境,導致大量熟練的工匠被浪費,在季漢內部曾引起過不小的波瀾,一些政敵拿此事做文章多次攻訐魏延。

恰逢那時季漢百廢待興,到處都需要資源發展,為了不讓劉備難做魏延只能叫停,火器的研發工作至此陷入停滯狀態,不過幾年的研發也不是沒收穫,積攢了很多實驗資料,為以後火槍出現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不過轉機很快出現,當顆粒化黑火藥研發後,魏延突發奇想的用竹筒代替槍管,並在一側開小孔裝填引線,然後在竹筒內裝填火藥和彈丸,點燃引線後火藥噴發,竟將竹筒內的彈丸射出一百五十步,雖然竹筒也損壞,但魏延已經得到了想要的結果。

隨後魏延將此物當眾實驗,其威力引得劉備、諸葛亮、蒲元、宋星等頻頻側目,儘管竹製火槍是一次性的產物,但不妨礙他們驚歎火槍的威力之大。

緊接著他們終於反應過來,為何魏延對研發鐵管如此執著,僅竹筒的威力都這般大,那鐵製的槍管威力那還了得,於是劉備立即要求魏延重啟研發工作,務必早日研發出其所描述的火繩槍。

之後在眾多資源的傾斜下,由蒲元和宋星領銜,魏延擔當技術顧問,諸葛亮提供後勤保障的一支科研團隊成立了。

同一時間,魏延讓出大部分甘蔗利益,在漢中成立漢陽工業供科研團隊使用,同時漢陽工業也肩負未來的軍火製造與生產,畢竟和蔗糖那點利益比起來,這玩意兒才是暴利啊。

當漢陽工業成立後,研究團隊開始圍繞如何製造出一支合適的槍管、便於發射的槍機結構、勻速燃燒的引線、紙殼定裝彈等技術展開攻堅。

而此時南中鋼鐵廠也傳來好訊息,他們開始使用焦煤量產優質鋼鐵,這意味著槍管的材料問題得到解決,這無疑加快了槍管的研發工作,但對工業剛開始萌芽的大漢而言,想製造出一根合格的鐵管談何容易。

最開始,技術人員使用南中生產的鋼鐵透過模具鑄造鋼柱,然後遴選雜質較少的鋼柱為原材料,最後根據魏延的指示用鑽頭將其內部掏空製成槍管,但問題是南中生產的鋼鐵中蘊含釩鈦等金屬元素,已經算是最初級的合金了,上哪去找合適的鑽頭呢?。

後來技術人員退了一步,打算用生鐵來製造槍管。

但效果同樣不太理想,因為不管是手工,還是水利鑽床輸出功率都極不穩定,時常會損壞來之不易的原材料,成品率不足百一,就算季漢再有錢也經不住這樣浪費,所以此技術方向暫時被擱置,開始研究一體化成型的技術方向——鑄造。

因為有之前積累的經驗,因此漢陽工業很快生產出槍管,不過得到樣品後的研發人員發現,鑄造槍管的管壁好像太厚了,一把火槍的重量竟高達到二十公斤,再加上作戰攜帶的甲冑、冷兵器、彈藥、乾糧、清水等,已經遠超士兵的負重極限,根本不具備長時間作戰的條件。

另外因內外冷卻不一致,導致槍管記憶體在大量氣泡,在用其生產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