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6章 忽悠
建興三年,五月末
姜維和吳班、關興二人,帶著和他一起投漢的梁緒、尹賞、梁虔三人,以及一千五百名神機營軍士從雲中南下膚施,然後會從膚施到榆中,最後再從榆中抵達漢中。
全程兩千多里,預計花費一個月半月時間,在七月下旬會抵達漢中,以他們的行軍速度看,說不定晚出發的向寵還能追上他們。
至於為何原定抽調一千人,突然變成了一千五百人,比原計劃足足多了一半有餘,這其實是魏延深思熟慮後決定的。
因為嚴格的來講,神機營自上郡之戰後已經完成了當初組建它的初衷,那麼接下來的時間,它將會恢復本來的功能,作為親衛隊留在魏延身邊,從此以後,不會作為獨立的作戰單位作戰。
再加上已經確定要組建大漢第一槍械師,那麼漢中工業未來的產能將全部用在武裝第一師上,並不會再給親衛營(原神機營),神機營(原神機二營)補充火器,最多補充平時訓練時出現的損耗。
自然而然的,從上郡之戰開始打到雲中,神機營一共損失了超過千支火槍,而魏延見一半的人都沒了火槍,乾脆直接砍一刀,將其變成一支一半為火器,一半為冷兵器的混合營,也恢復了它用作實驗新武器、新戰術的職能。
本著物盡其用的原則,不在計劃中的五百名軍士,魏延自然讓他們帶上損壞的火槍同姜維一起返回漢中,並利用多出的軍士,在三步一炮編制的槍械師基礎上,再成立一個特種營——擲彈兵營。
擲彈兵,顧名思義,就是投擲手榴彈的部隊,而對於要不要成立它魏延考慮了很久,不過最後還是選擇組建,因為多出的幾百人需要安置。
說到擲彈兵,其實季漢在這方面起步得非常早,遙想當年漢中之戰,曹劉雙方在陳倉道大戰,魏延正是憑藉一手小型化火油罐,讓身著布衣,久疏戰陣的一群新兵,抗住了由曹操坐鎮,徐晃指揮的曹軍精銳數日狂攻,成功拖到孫十萬開始他的成名之戰,這才讓劉備取得漢中之戰的勝利。
在之後的十年裡,便於投擲的小型化火油罐一直活躍在戰場,尤其是在居高臨下的守城戰上,它往往能給予敵人重大打擊,只不過此時還沒有擲彈兵這一概念,都是誰拿著誰用。
而在黑火藥普及,顆粒化黑火藥出現後,魏延就給科研人員提出過榴彈的概念,畢竟實心彈和霰彈缺點太多,讓他提不去興趣,那作為榴彈單兵版的手榴彈,他自然不會忘記。
不過研製榴彈的過程,曲折程度超出魏延的預料,遇到的困難甚至比研製火槍、火炮還要多,這讓科研人員十分絕望。
不是說手榴彈做不出來,畢竟它的結構很簡單,無非就是金屬外殼、內部裝填的火藥、引線三大部分組成,它甚至比火槍還先完成樣品的製造,但在威力和安全性上著實有點感人。
在之後幾年裡,科研人員一直在解決如何將手榴彈做得更輕,如何提升殺傷力,如何讓引線燃燒的更穩定,不要小看這些小問題,它們可是困擾了研發出章武型火器的科研人員。
對此,自詡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魏延也抓瞎了,因為手榴彈到它真正顯露崢嶸時,還要等到化學學學科的普及,也就是黃色炸藥以及化學雷管的出現,可現在大漢連個燒杯都沒有,他上哪去找這些東西呢。
不過再大的困難,在智慧的華夏先民面前都算不上困難,在今年年初,漢中工業終於完成了手榴彈的量產工作,然後將數十枚手榴彈送到魏延面前,並希望魏延為它命名。
當魏延看到它的第一眼,腦中就直接蹦出一個名詞,然後再加上年號便於區分和管理,於是一個具備現代氣息的名字出現,即建興三式木柄手榴彈。
建興三式木柄手榴彈,亦簡稱三式手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