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便於開採的煤礦,便於冶煉的赤鐵礦、褐鐵礦等資源,將這裡變成大漢的重工業區,為大漢邁入工業化時代注入澎湃動力。
既然魏延要搞重工業,那穩定的大環境就必須建立起來,否則徒耗財富不說,還有可能成為敵人反抗的資糧,那作為河套地區禍亂之源的胡人,首當其衝是要被徹底清除的。
四月中
魏延以涼州之亂為出發點,表示大漢以前的對外民族政策多以教化為主,手段過於柔和,導致胡人逐漸喪失對大漢的敬畏之心,所以其常常反覆,殺害邊關長吏,劫掠邊地百姓,侵佔我華夏疆土之事屢見不鮮。
最後得出結論,一味的仁慈換來不了感激。
然後魏延又以季漢舉例,表示自先帝立國以來,季漢始終以強硬的民族政策來治理胡人,如今十餘年過去了,南中沒有出現某些人口中的大動亂,相反以前天天發生叛亂的南中,這麼多年只出現過一次受到外敵煽動的叛亂。
南中的百姓安居樂業,士商往來無所憂,再加上僕水被馬良成功打通,南中成為了益州和交州的中轉站,如今的南中已經有成為季漢下一個經濟中心的趨勢,發展不可謂不迅速。
涼州也同樣如此,自西征覆滅了禍亂之源西羌後,涼州再也沒發生過叛亂,並且在涼州刺史楊任帶領下,漢人和胡人們團結一心,共同攜手建設新家園,已經讓涼州變得越來越好。
最後得出結論,強硬的民族政策才是解決民族問題的良藥,才是維持國家安定的基石,才是讓百姓安居樂業的唯一辦法。
於是一則由魏延起草,魏延同意,魏延推動的《關於治理大漢胡人的若干辦法》火熱出爐,並先行在幷州地區實施,至於其他地區等劉禪蓋了章再來也不遲。
在《辦法》中明確規定,從即日起,季漢境內開始施行漢胡分治的方針,即根據現行的戶籍政策將胡人家庭與漢人家庭區分開,然後將胡人家庭遷移到指定聚集地進行統一管理。
同時為降低胡人的牴觸感,增強歸屬感,大漢會選拔胡人為地方長官來治理當地的胡人,施行以胡治胡的方針,杜絕因風俗文化不同而產生的衝突,以方便民族政策更好的實施。
當然,魏延將胡人聚集到一起只是為了便於管理而已,並不是監視他們,所以居住在此的胡人可以自由外出,可以同漢人通婚,可以接受教育,可以參軍報國,同時也享受法律保護。
不過他們同漢人的差異主要集中在福利待遇、社會保障上,這些東西不影響基本生存但會讓人感到噁心,畢竟大家都是廣義上大漢子民。
憑什麼漢人上學學費減半,而胡人上學卻要全額;
憑什麼漢人生孩子不但能減免賦稅,還能得到官方獎勵,而胡人非但沒有這些,甚至還要交變換名目的人頭稅。
不患寡而患不均,這句話放在哪裡都是受用,既然得不到想要的待遇,那他們只有去改變,不過既然改變不了大環境,那他們只能先改變自己。
於是,與之配套的戶籍、婚姻制度應運而生,而它們也是魏延磨滅胡人的一把軟刀子。
季漢的戶籍制度很有意思,你是漢人還是胡人,不是你自己說了算,而是由你的父親,丈夫,兒子這些人說了算。
只要戶主是漢人,則全家為漢人,反之戶主為胡人,則全家為胡人。
而婚姻制度則強調了近親不許成親,不管是胡人還是漢人,不管有什麼風俗習慣,只要一經發展不僅會強行和離,就連當地負責民事長官也會被一擼到底,相信只要關乎到自己的官帽子,是沒有什麼政策是執行不下去的。
先從戶籍制度上看,明面上魏延鼓勵漢胡通婚,但實際上卻是單方面的讓胡女們外嫁,當她們嫁給漢人後戶籍直接變為漢籍,那他們倆的孩子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