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3章 漢胡分治
建興三年,四月
魏延在奪取雲中後並沒有立即向定襄進軍,而是在雲中郡暫時停留下來,開始著手處理河套地區的胡人事務。
原因也很好理解,河套地區這塊膏腴之地總不能一直讓胡人佔據著吧,久而久之恐怕又會變成之前那樣,那他費盡心機收復河套的意義何在呢?。
而如何開發地方,將大漢的包袱變為助益,從政多年的魏延有自己獨特的方式,尤其是在開發環境惡劣的邊塞地區時,這一點顯得尤為突出,往往能使這裡很快繁榮起來。
其實魏延的方式也很簡單,就是將原本貧瘠的地方變成一塊可口的蛋糕,吸引中原腹地計程車商們蜂擁而至,當有了士商,自然就有了產業,有了產業自然就需要產業工人來,有了產業工人聚集,城市自然而然的會拔地而起。
如此幾十年下來,再貧瘠的地方也會繁榮。
就比如曾經蠻荒的南中、交州地區,當年可是南蠻遍地走,野獸不如狗,瘴氣處處存,一副蠻荒的模樣。
但隨著絲綢之路的打通、海上絲綢之路的開拓,季漢的外貿拳頭產品蔗糖、絲綢開始發力,作為生產原材料的甘蔗、桑樹的需求自然猛增。
自劉備稱帝后,以前難求的甘蔗種植許可證被直接放開,讓南中開始進入高速發展期,大量具有大漢特色的甘蔗種植基地,蠶桑養殖基地拔地而起。
而其生產的蔗糖、絲綢、白砂糖等物,透過陸上絲綢之路遠銷歐洲,透過海上絲綢之路在中亞、東南亞等地賺取大量財富,賺取大量財富計程車商們,又會繼續擴大甘蔗的種植、蠶桑的養殖規模以求賺取更多的財富,如此則進入了良性迴圈。
可不管是蔗糖、絲綢產業鏈的上游還是下游都需要大量人力,這就迫使士商們需要僱傭工人,但南中苦寒天下皆知,很少有人願意來此生活。
萬般無奈之下,他們只能用高薪僱傭漢人來管理受工作滿十年就可加入漢籍誘惑的蠻人,夷人,寮人,以及東南亞諸國之人,也正是他們的到來,將南中的繁榮推向另一個高度。
至於有沒有壓榨的情況,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但這類的情況在季漢並不多見,因為在魏延的推動下,一部用於保護工人權益的勞動法應運而生。
在《勞動法》中,它明確規定了不管是漢人還是胡人,都享有平等的人身權益,一天的工作時長都應控制在合理範圍,而獲取報酬的多少,也應該按照勞動時長、勞動效率分配,這些規定的確能有效抑制壓榨情況的滋生。
而南中不僅僅是個孤例,在漢中、涼州、新州等地,因棉花、高粱等新作物得到普及,由此而衍生的紡織業、釀酒業都得到了極大的發展,其產生的收益極大改善了地方的財政狀況。
當地方有錢後,就可進行一系列的基礎建設,例如修橋鋪路,挖掘運河,興建水利設施等,從而營造更加良好的生存、經營環境,使地方進入良性發展迴圈。
另外,魏延自始至終都沒有將涼州、新州等地發展成塞上江南的想法,這一點別說現在,連千餘年後的未來都尚未完成,他只是想讓這些地方在自給自足的同時,也能反哺中原王朝,扭轉中原王朝包袱的尷尬定位。
如此一來,這些遠離政治中心的邊疆地區也會得到同中原一樣的重視,而不會出現放棄的言論,對維護華夏版圖的健全,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既然有南中、漢中、涼州、新州的例子在前,魏延當然會選擇以相同的方式來發展河套,不過魏延沒有選擇適合北方種植的棉花、高粱等作物,因為在河套地區有十分豐富的礦產資源,而以現在的開採技術而言,這裡的資源幾乎是無窮無盡的。
很顯然,魏延已經將幷州的發展之路規劃好了,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