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6章 全面開花
建安二十四年,十月末
魏延領參謀部抵達秭歸,原本駐守在此的趙雲已經奉命前去支援夷陵,協助潘濬、宜都太守樊友等人防備即將到來的攻擊。
不過當趙雲距夷陵不過五十里時,從夷陵逃回來漢軍給魏延帶來了兩個壞訊息:
第一,宜都太守樊友見吳軍勢大,認為在公安、江陵俱失的情況下,僅憑宜都和夷陵是無法擋住吳軍的,於是在給夷陵的潘濬打了個招呼後,直接丟下宜都士民向益州奔逃而去。
樊友自認為在傅士仁、糜芳先後投降的情況下,他見吳軍勢大才被迫棄城而走,橫向對比之下已經算是忠誠了,想來以劉備宅心仁厚的性子,應該不會為難他的。
不過當樊友逃到秭歸,並見到魏延、伊籍、李嚴等人後,一股不詳的預感從心中迸發,自己棄城而走的行為,是不是破壞了魏延的謀劃啊。
在見到魏延後,樊友連忙解釋他撤退的心路歷程,魏延表示非常理解,就在樊友鬆了一口氣時,魏延以臨陣脫逃,致使國土淪喪為由將其處斬,明正典刑。
至於夷陵守將潘濬,他第一時間倒是沒有棄城而走,而是收攏從宜都潰退而來的殘兵打算據夷陵而守,等待後方趙雲的支援。
不過江東對潘濬瞭解頗深,也知道因為和關羽有隙,導致他空有才能卻無處施展,處處受到同僚的排擠,恐怕對季漢的認同感不會像他表哥蔣琬那樣強。
於是陸遜派出辯士,先將曹孫兩家組成聯盟共同攻劉的事實擺在潘濬面前,再直言在公安、江陵俱失的情況下,在襄樊被兩面夾擊關羽只有敗亡一途。
而關羽和劉備情同手足,若關羽出現不測,恐怕荊州上下有一個算一個都逃不脫清算,就算僥倖逃脫了又如何,恐怕以後也得不到重用,最後淪為庸碌之人。
陸遜的話在潘濬心裡產生了巨大的波瀾,幾經掙扎後,潘濬感嘆一句:投降非我願,實乃關羽欺人太甚後,直接開啟夷陵城門投降東吳。
樊友逃跑,潘濬投降,讓本打算在夷陵擋住吳軍的計劃失敗,不過對戰局影響不大,就算魏延在夷陵佈局失敗,恐怕也改變不了孫權失敗的結局。
於是魏延讓李嚴領兵去支援趙雲,在夷陵同陸遜隔江對峙,也不需要攻打夷陵,因為算算時間江東的後院該起火了,他倒要看看孫權會做何選擇。
……
和魏延料想的差不多,東吳此時猶如熱鍋上的螞蟻,急得上躥下跳,恨不得飛回後方救家。
十月中
孫權抵達江陵後立即開啟江陵攻防戰,經過兩日的攻伐,吳軍在呂蒙的指揮下殺上城頭,拿下這座重鎮也只是早晚問題,就在孫權考慮該以怎樣的姿態入城時。
城牆上突然傳來一陣急促的戰鼓聲,然後一支漢軍突然殺出,並迅速將城頭上的吳軍清理乾淨,最後再高高豎起大纛表明身份。
孫權看得十分清楚,那分明就是本該在成都此時卻出現在江陵城內的馬謖,不僅是他,就連一干江東文武也面面相覷,想不通為什麼馬謖會出現在這裡。
在擊退吳軍後,馬謖大罵東吳皆是背刺盟友的鼠輩,已經中計竟不自知,還妄圖拿下江陵真讓人發笑不已。
馬謖的話讓孫權惱怒不已,不過他並未失去理智,既然馬謖現身江陵,那江陵的防禦肯定沒表面看起來那樣孱弱,再加上馬謖口中的計策讓孫權憂慮不已,於是他下令撤兵,打算先探明情況再說。
可這一退,孫權就再也沒機會對江陵發起進攻,因為密密麻麻的壞訊息讓人目不暇接。
……
十月中旬
關羽趁呂常大意之時遣兵偷襲襄陽,在此戰中斬殺守將呂常,成功奪取江漢地區的重鎮襄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