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齊國的制度,將一些命令隱藏在平日的政令中。

在每年春秋兩季農閒時,州牧府就會以開荒、開掘人工河、興修水利為由徵集各地的青壯,而這些青壯都是登記在冊的民兵,荊州看似在徵發勞役,實則是在秘密進行軍事訓練。

眾所周知

長沙郡有一半的人口都是遷徙而來的,所以在建立聚落時都借鑑了革新鎮模式,然後再慢慢發展成具有大漢特色的集體制度。

這些小鎮一般以千戶為單位聚集在一起,一個小鎮最初始的人口約為五千人,並均勻的分佈在湘江平原上,以及正在開墾的漣——資大平原上。

也是因為集體制的原因,讓這些小鎮的百姓都很團結,除了正常的嫁娶之外很少發生舉家遷移的情況,自然減少了生面孔的出現,這樣能避免情報洩露讓東吳的諜報人員根本滲透不進來,甚至稍有不慎還會被逮捕。

畢竟你一個生面孔在小鎮內瞎逛,是個人都知道有問題,所以過不了多久,鎮長就會帶著亭長來請伱去喝茶。

因此,東吳對荊南的情況始終只知其表,不知其裡,也就對荊南施行的藏兵於民一無所知,自然也就沒什麼防備。

這裡就不再細說了,回到藏兵於民身上。

關於民兵訓練問題,魏延曾做出重要指示,表示一切都要從實戰出發,最好能讓在戰場上摸爬滾打的百戰老兵來訓練,這能極大的減少訓練時間,也能讓他們知道戰場上的殘酷。

因此,傷殘軍士的出路又增加了一條——民兵體系。

縱觀季漢歷次軍改,撫卹制度是改革次數最多的,其中傷殘軍士的再教育、再就業、再生活是每次軍改的重點,而使用傷殘軍士為基層官吏、民兵長,已經是季漢軍政兩屆達成的共識。

舉個栗子

假如一名軍士斷了手指無法再抓握兵器作戰,若他在戰場上自參軍以來立下過功勞,那麼他就會被送往士兵再教育署,進行短暫的突擊掃盲學習。

士兵再教育署的工作,不是讓每一個士兵都能寫出文章,處理政務,通曉古今這之類的,而是讓他們能看懂軍令,識得最簡單的文字元號即可,至於其他的就全靠自己的悟性了。

取成績優異者,編入各州郡監察體系,負責督查基層存在的徇私舞弊、偷稅漏稅、作奸犯科、貪贓枉法等違法亂紀行為。

成績平庸者,將一律被任命為各地的民兵長,或者偏遠地區的亭長,甚至是南方莽荒地區的村鎮長官。

至於未立功的傷殘軍士,取優異者為民兵長的副手,平庸者可拿著免稅五年的憑證,和一筆可觀的撫卹金回到家中好好生活,爭取再多生幾個大胖小子。

退役制度同上……

反正魏延的意思很簡單,只要你能在戰場上立功,那麼改變家族命運,實現階級躍遷的曙光就在眼前,而撫卹制度會讓將士們再無後顧之憂,這樣他們在戰場上才會勇猛精進,奮勇殺敵,以求立下功勳改變命運。

而在新式的撫卹制度下,也讓荊州的每個村鎮或多或少都擁有從屍山血海中爬出來的猛士,在安置好傷殘軍士的同時,也能讓民兵們武德充沛。

再加上民兵們一起長大,具備天生的親近感,在遇到困難時很多時候都能共進退,相扶持,這無疑會讓一支軍隊的戰鬥力有極大的提升。

在種種原因的影響下,足以讓民兵直接跳過新兵期,現在只要有足夠多的甲冑兵戈武裝,他們就是一支支藏在民間的精銳之師,而他們一旦集結,就意味著東吳的末日即將來臨。

……

十月中

第一批三萬名民兵率先抵達臨湘,縣尉和民兵長將人送到後立即返回轄區,組織人手防備流竄的匪盜,同時也要做好出現極限動員的情況,屆時就不是十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