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城傳來曹仁的命令,讓他放開口子讓關羽入襄陽,因為他認為就算關羽拿下襄陽,也改變不了荊州軍失敗的結局。
畢竟襄陽再堅固但人總是要吃飯的,被曹魏、東吳大軍圍困的襄陽最多兩三個月就彈盡糧絕了,所以看似牢不可破的襄陽,實則一死地爾。
在沒有滿寵的阻擋後,漢軍十分順利的進入襄陽城,入城後的第一時間,關羽就遣人收集城中糧秣施行統一分配製,困守襄陽的下場他自然清楚,不過他相信文長不會讓他失望的。
不會的!
……
在關羽拿下襄陽,並被魏、吳聯軍重重包圍時,長江燃起的烽火也讓荊南震動不已。
而時刻關注公安、江陵動向的蔣琬,在得到公安失陷,糜芳誓死抵抗的訊息後的第一時間,就拿出諸葛亮離開前留下的由劉備簽署的動員令。
蔣琬先是找到張松,並將東進計劃和盤托出,然後帶著一臉迷茫和驚駭的張松找到荊州印務署博士蔡琰(署丞諸葛亮離開,由博士蔡琰暫代),請她組織印務署的官吏連夜印刷,務必要達到荊南轄區每個村鎮一份。
翌日
無數傳令兵飛奔而出,以臨湘為起點向荊南四郡輻射,尤其負責長沙郡的傳令兵就宛若一支千人大軍奔走在官道上一般,沒辦法,誰叫長沙郡人口多呢,甚至已經達到其餘三郡總人口的兩倍,超過一百四十萬人。
其實長沙有這麼多人口與魏延脫不開干係,僅漢中一郡就有超過二十萬百姓被遷入長沙郡,目的就是為了在新開掘的人工河上,再造一個更大的湘江平原。
再加上不斷被釋放的人口、從北方逃難而來的流民、逐漸漢化的胡人、南蠻,以及變相的攤丁入畝政策而造成的人口大爆發,在種種措施下,這才造就長沙郡如今的繁榮。
隨著動員令的下達,各村鎮由傷殘軍士擔任的民兵長,在辨明漢中王的官印後,迅速召集轄區內的所有民兵,然後再根據動員令的等級去除老弱,最後才率領他們向縣府集結。
當民兵抵達縣府後,縣尉迅速在校場上清點人數,只要符合本次應徵的民兵而未到的,不管是何原因都會先打上標記,之後會由縣令等民政官吏逐一去走訪,倘若發現有故意逃脫動員令者,一律收押待戰爭結束後統一處理。
不過這種情況減少,因為荊南將軍隊常年維持在兩萬人,很多人為了參軍只能跑到益州去,如今有建功立業的了,他們怎麼可能不珍惜呢。
然後縣尉就開始遴選民兵,像身體存在殘缺者、患有疾病者、家中夫人懷孕者,或者子女未滿一歲者都會被統統剔除,他們也不在初步動員令的動員範疇之內,至於剩下的人才是本次動員的物件。
最後縣尉開啟府庫,分發一部分武器,並帶上三日的口糧,排上整齊的佇列向著郡城而去,在那裡他們不用像新兵一樣訓練,而是直接整編入伍在各自將校的帶領下前往前線,然後按計劃對東吳發起自衛反擊。
而造成這一原因的,便是在荊州暗地施行的藏兵於民之策,這也是為什麼明明僅長沙郡就有百餘萬人口,可整個荊南之兵合計不過三萬餘人的原因。
藏兵於民,說白了就是諸葛亮與魏延根據季漢、東吳間複雜的外交關係而制定的長期戰略,畢竟他們和東吳早晚有一戰。
而藏兵於民,一來可讓東吳放鬆警惕,二來倒逼東吳撤走邊境屯駐的大軍,減少軍備競賽安心聚焦於內部發展。
好歹我們也是盟友,我在荊州屯駐了三萬兵馬以示友好,你東吳總不可能放個七八萬吧,這樣你國內還要不要發展了,百姓們還要不要生活了。
當然了,江東諸臣雖多為反覆之輩,但能力還是有的,荊南若堂而皇之的施施行藏兵於民,恐怕一樣會引起江東的戒備,於是諸葛亮借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