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8章 欲聯姻
六月初
第一次科舉圓滿結束,共取得文科士子一百一十餘人,兵科指揮系帥才一人(向寵),工科大匠一人(宋應),而在郡試中名落孫山計程車子也有近千人被徵辟,並填充到基層為官,一舉解決了季漢缺乏人才來直接地方的窘境。
第一次科舉的圓滿舉辦,讓季漢治下的所有人,尤其是底層百姓看到了崛起希望,原來陛下真的沒騙人,只要用心讀書真的可以改變一家人命運,於是民間很快就掀起了一股讀書熱。
尤其是荊、益二地的百姓,因為被納入季漢版圖較早的原因,很多改革舉措已經完成大半,因此此地的經濟十分的繁榮,這裡的百姓自然比其他地方更富裕,於是就有更多人爭相購買書籍,希望有一天能讓自家的兒子爭金榜題名,未來走入朝堂封侯拜相。
不過荊州印務署規模較小,就算工作人員連軸轉也印不過來,這導致荊州一書難求,而且光有書還不行,沒有夫子的教導學生們根本不懂其中蘊含的意義,讀書只浮於表面,未來很難有所建樹。
不過辦法總比困難多,在其他地方的百姓束手無策時,在集體制大行其道的長沙郡,在星羅棋佈在湘江平原上的小鎮裡,已經給出最完美的行動。
他們剛開始和前者一樣,一樣為沒買到書籍,一樣為沒有夫子來教導學子而擔憂,但集體制的優越性就在這裡體現出來,當鎮民們聚集在一起商討對策時,就有人提出何不效仿公有的堆肥廠,在鎮中心的廣場邊上建立兩座全鎮公有的童學和少學呢。
而這一提議一經提出,就得到所有人的支援,於是在鎮長的統籌下,所屬郡縣長官的支援下,由府衙、鎮民共同出資、出力、出人的情況下,短短十餘天的時間,一座用於啟蒙的童學,一座用於教學的少學拔地而起。
然後再由鎮民集資,出錢聘請在郡試、縣試中落榜的本地士子為夫子,在教導學子的同時,士子也能溫習功課備戰下一次考試,溫飽和前途都能兼顧,這樣的美事打著燈籠都找不到。
當小鎮模式取得成功後,近百座由流民、移民、胡人等組成的小鎮,在州牧府的號召下,或獨立或聯合建立起一座座童學和少學,然後在魏延的指示下,大量用於教學的書籍被印刷並下發到各學校。
在科舉制的倒逼下,一種類似於後世的應試教育在大漢出現,雖然應試教育的名頭可能不好聽,但那是在後世教育普及的情況下,在大漢這個文盲遍地走,文化人比大熊貓都珍貴的時代,這無疑是最合適的一種教育方式。
……
長沙的教育模式在季漢傳播得很廣,不過其他地方就算想模仿也無從下手,因為他們生活在鄉里制下,根本沒有集體制、公有制這個概念,所以這種教育模式在其他地方有些水土不服,變得難以推廣。
不過也魏延不急,常言道:患寡而患不均,別人家的孩子都能免費上學,而自己的孩子不但上學困難,還要交昂貴的費用,強烈的對比下他們肯定無法接受,因此會對集體制心生嚮往。
從教育上入手,來倒逼具有大漢特色的集體制普及,徹底斷絕士族、宗族對鄉里的控制,有效的將皇權下沉到地方,對國家的穩定起至關重用的作用。
不過此事也急不得,任何不流血的改革沒個十年八年休想看到成果,所以魏延也不急,隨後開始適應新的崗位,開展新的工作。
……
皇帝劉備最近很苦惱,除了繁重的公務外,還有三件事一直壓在他心頭,而且每一件都是關乎季漢存亡的大事。
首先是劉禪的教育問題,最近他常常感到力不從心,又想起去年曹操病亡,他心裡也很清楚,自己恐怕堅持不了多久了,所以繼承人劉禪是否英明,能否帶領這幫老臣復興漢室就顯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