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旨意,言明季漢銀行所發行的金幣、銀幣為非法貨幣禁止在市場上流通,若有違反者以投敵罪論處。

不過為彰顯孫權仁德,東吳特地溢價二成收購金、銀幣,以此來減少士商們的損失,孫權的做法終於在江東挽回了些許名聲,雖然看起來杯水車薪。

而大泉系列貨幣一經推出,出乎預料到遭到所有人的哄搶,導致大量五銖錢、金幣、銀幣等貨幣充實了東吳府庫,讓孫權最近臉都笑爛了。

然後孫權拿著金、銀幣找到北方商人,購買了大量的糧食、鐵礦石、水泥等急缺的戰略物資,這著實讓孫權緩了一口氣,總算將在懸崖邊上的東吳給拉了回來。

大泉系列貨幣無疑是一種禍國殃民,百害而無一利的玩意兒,它們遭到百姓們哄搶的原因不在錢幣於本身,也不在於東吳,而在隔壁的季漢。

季漢的幣制深化改革,無疑是非常成功的,它統一了轄區內紛雜無序的貨幣,使物價始終保持在一個相對穩定的狀態,在持續兩年的北伐戰爭期間,荊州的糧價一直保持百餘錢一斛,隴西前線也才六百錢一斛不到,相比隴西曹軍千餘錢的物價何止低了一半。

所以從經濟的角度來講,隴西會戰每拖延一天,曹魏的勝率就越低,畢竟幾千裡的後勤補給線,會讓後方相對較便宜的糧價送上前線時翻上幾倍,而這是正常的商業活動所產生的附加值,就算喜斬運糧官的曹操也無可奈何。

其二,為大規模的商業行為提供了便利。

自劉備在魏延的建議下,將糧食的收售權,鐵、鹽、酒、糖等商品等收為官營後,季漢不管是對內還是對外都採用大宗交易的模式來進行交易,一般商品交易規模都能達到幾十,上百噸,尤其是在糧食後和鐵礦石方面更為明顯。

前者不必多說,而大宗鐵礦石交易的出現,則是因為在漢中陽平關一帶又發現一座小型鐵礦,而此鐵礦並未由官府直營,而是透過公開招標的方式,將開採權交給中標的南郡馬氏,就是馬良、馬謖的家族來自主開採。

不過馬氏雖然有開採權,但並沒有自主銷售權,季漢官方會以昨日市場價的八成收購鐵礦石,以完成鐵礦石的大宗交易。

魏延這種有違鹽鐵官營初衷的政策,不過是為了探索私營企業在大漢落地生根的可能性,畢竟沒有競爭就沒有進步,沒有進步最終的結局無外乎是腐蝕,衰落,崩塌。

所以探索企業私營化的道路是非常有必要的,會為市場注入新活力,始終保持能者上、平者讓、庸者下、劣者汰的相對公平。

言歸正傳

在大宗交易模式下,成本相較普通交易會便宜許多,自然商業活動產生的附加值就越低,從而使商品的整體零售價降低,所以大宗交易對抑制物價的上漲非常有效。

不過在此交易模式下,使用五銖錢交易就無比麻煩,這種動輒上億錢,甚至是十幾億錢的交易讓士商們苦不堪言,出門做生意總不可能帶上這麼多錢吧,所以就衍生出以聲譽或第三方擔保制度。

不過這種擔保制度,會扼殺小商人、小作坊的出現,畢竟涉及上億錢的交易,不可能給一個名不見經傳的人,這無疑對季漢的經濟繁榮造成極大的阻礙。

因此,當大漢第一銀行推出由存量稀少的金、銀等金屬製成的貨幣後,大受三國士族、商人、百姓們的喜愛,甚至在西域諸國已經出現正面印有[大漢銀行],背面印有[益州督造]字樣的貨幣,可見季漢貨幣政策的成功。

其三,對曹魏、東吳的經濟的進行侵蝕,前者因為地域大,人口眾多,需求旺盛所以不明顯,但後者地域小,人口少,和季漢斷絕往來的苦果已經漸顯。

[關於貨幣這裡不再展開談,有興趣的同學可參考《貨幣論》《貨幣戰爭》《偉大的博弈》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