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5章 提前出現的大泉

八月初

劉備領一眾文武回到成都,不過和魏延一樣,才歇息一兩天就投入到繁雜的工作中,處理堆積如山的政務。

為此劉備每隔兩三天就要召開一次大朝會,同時每天還要召見各級官員,不僅劉備把自己搞得身心俱疲,諸葛亮、魏延、糜竺等人也同樣如此。

可見想要當一個好的君主,並沒有想象中那樣簡單,而且季漢才四州之地,要是全據大漢十三州那還不得要人命啊,在這一刻,魏延無比慶幸當初沒有另起爐灶,爭霸天下的想法。

而當季漢這座龐大的國家機器在迎來了它的主人後,也開始以驚人的速度飛速運轉,一些魏延、諸葛亮和糜竺等不便處理的事務,也在劉備的授意下迅速展開。

尤其是科舉方面,在劉備的批准下近兩萬名漢軍離開駐地,前往附近的郡縣修建臨時軍營以充做科舉考試所用,至於專門為科舉考試修建的場所,此時還在存在於圖紙上。

同時,已經完成命題的文、工兩科試卷也在諸葛亮所領的印務總署中加緊印刷,不過印刷工作可不是一個小工程,先不談排版問題,就單單印刷幾萬份試卷就夠印務總署忙上一個月了。

雖然季漢高層在推動科舉制的出現,但科舉制的具體細則並未公之於眾,就連很多九卿級別的官員都不知道,只知道朝堂上在醞釀大動作。

季漢這一點和曹魏差不多,都將新的選官制度引而不發,一切都在暗中做準備工作,當時機成熟時才能迅速推出,以減少察舉制帶來的麻煩,畢竟察舉制存在四百年已深入人心,為避免國內動盪,雙方都不得不小心翼翼。

不過雙方都缺少一個契機,而這個契機目前握在曹丕手上,就是不知道他何時引爆罷了。

至於三足鼎立的另外“一足”東吳,他們可沒閒功夫關注這個,因為他們自身的麻煩,就已經夠讓孫權頭疼的了。

之前為拿回豫章郡強徵五萬百姓的惡果可先不談,畢竟胳膊擰不過大腿,面對明晃晃的刀劍,百姓們就算有再大的怨念,也只能默默的忍著,而季漢之前頒佈的貿易禁令,才是讓東吳必須解決的頭等大事。

長江自過宜都後水勢就變得寬闊平緩,適合大小船舶的通行,那地處長江中下游的荊、揚二州的水利運輸業自然就發達,也造就了長江沿岸的經濟繁榮。

揚州的水產,木材,漆器等特產運送到荊州,然後再從荊州購買江東所需的糧食,傢俱,蔗糖、白紙等物品,以滿足東吳的征伐和日常所需。

可以很負責的說,沒有荊、揚兩州的貿易所得,東吳根本無法剿滅山越,因為隨著季漢商人不斷擁入,被孫權玩壞的江東經濟正以肉眼可見的速度恢復,畢竟大量的財富、糧食、新貨幣的擁入,江東想不安定都難。

不過隨著長江水運被斷,導致東吳大量貨物堆積在府庫中,尤其是防水的漆器、以及江河湖海的水產等物。

益、荊二州多梅雨天氣,很多木製或金屬構件十分容易受潮從而氧化損壞,所以那具有防水能力的漆器自然受到季漢士民的青睞,這也是江東稅收重要來源之一。

水產更不用說,東吳本身瀕臨大海就有十分豐富的魚類資源,再加上江河湖泊遍佈,很多江東百姓都靠捕魚來補貼家用,不然在沉重的賦稅下根本難以存活。

如今雙邊貿易一停,對季漢來說影響倒是不大,畢竟漆器又不是隻有江東能產,荊南、南中等地同樣能產漆器,雖然質量不如江東生產的好,但滿足日常所用倒是沒問題。

至於水產就更不用多說,如今交州在手,季漢有不輸於江東的海岸線,再加上僕水正如火如荼的開拓中,以後益州也能吃到便宜實惠的海產了。

但貿易斷絕對江東而言是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