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7章 三省二處四司十部

在稱帝后的第一個朝會,由太傅和三公聯名上書,陳明察舉制的不足,不能再為季漢遴選出優秀的人才來治理地方,同時表示曹魏已經採用了新的選官制度,若他們不做出改變,恐怕會被曹魏超越。

因此,懇請陛下推陳出新,採用新的科舉制來遴選官員,以抗衡曹魏的九品中正制。

不過還不待劉備同意,預料中的反對聲就出現了。

以許靖、李嚴為首的守舊派官員直接站出來強烈反對,開口就是祖制不可違,緊接著就是季漢剛剛立國不久,百廢待興,理應秉持著平穩發展的理念,倘若此時在選官制度上大動干戈,恐怕對季漢的發展不利啊,所以懇請陛下三思。

許靖等人作為最大受益者,對於察舉制的弊端他一清二楚,也正因如此,他才不得不站出來反對維護自己的利益,因為他能有今天的地位、名望,除了矯正和標註典籍之外,大多是靠推薦季漢急缺的人才,形成了一股以他為核心、紐帶的政治團體。

一旦察舉制被季漢廢除,採用新的選官制度,那麼他現在所積累的權勢、名望等都是過眼雲煙,他也可能是劉備稱帝以來第一個權勢不進反推的人,甚至連被棄用的孟達都被調到交州任刺史去了,這讓他如何能坐得住。

所以,許靖等人反對科舉制的出現,和科舉制是否優越無關,他只是在維護自身利益罷了,這一點也是很多政治鬥爭的根本原因。

無關乎對錯,只關乎利益。

許靖的反應明顯在他們的預料之中,於是就由科舉制的提出者魏延將具體實施細則一一道出,並表示科舉制並不會像九品中正制那樣推陳出新,它是繼續察舉制上深化改革而來的。

在選官方式上,它還是和察舉制差不多,繼續以百姓、士族推薦而來的人才為主,只不過多增加了幾道考核用來甄別士子的能力,以便於安排他們去更適合的地方為官罷了,並非棄用察舉制。

魏延的話讓許靖沉默良久,他總感覺哪裡不對,可一時又找不到頭緒,再加上科舉制仍由士族推薦的人才來參與考核這是不可辯駁的事實,這說明了科舉制的推出,並不會損害他們的利益,這已經大大超出了他們的心理預期。

再加上魏延難得主動退讓,他們也不好得寸進尺,於是便不再反對,預設新的選官制度科舉制的出現。

至於由百姓推薦人才,許靖他們直接忽略了,先不說被推薦者的能力如何,就單單以士族對鄉里的掌控力,要不了幾年又會成為他們手中謀利的工具,和現在又有什麼區別呢。

就這樣,在魏延、諸葛亮、法正等人的“力薦”下,許靖、李嚴等人的默許下,劉備拿起皇帝印璽一蓋,魏延籌謀近十年科舉制,開始在大漢生根發芽。

而科舉制的推出,遇到的阻力明顯要比想象中小很多,其原因還是在折中這一步,倘若魏延想一步到位,恐怕沒個一年半載是難以達成一致的,所以在華夏行事折中這一步至關重要。

在接下來的時間,眾文武又完善了科舉制的細節,並敲定在三月初一、二、三,在各縣同時舉行三科縣試;

於三月下旬舉行三科郡試;

於五月下旬在成都舉行殿試;

於六月上旬舉行兵科指揮系考試。

隨著時間被敲定,許靖在心中嘆了一口氣,恐怕對於科舉制劉備早就預設了,不然現在才來安排時間不可能來得及,所以今天朝堂上的爭論,不過是一場演給他們看的戲罷了。

許靖猜的沒錯,早在去年十二月初,印務總署就已經完成了兩萬份試卷的印刷工作,隨後劉備派出羽林衛將試卷分批次送往荊州、南中、漢中、榆中、交趾等地,並約定在三月初一的上午統一進行科舉考試,知道這一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