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不少,但許靖很明顯不在此列。
……
三月初一
季漢各地得到考試資格計程車子結伴湧入考場,儘管他們要在這裡待上三天,必須等三科考試全部結束後才能離開,但他們也沒攜帶太多的行禮,因為軍營裡所有物資都準備齊全不需要他們攜帶,進一步杜絕了作弊的可能性。
對於突然降臨的科舉制,各級官員也用行動表示支援,紛紛派出家中子嗣前去參加考試,其中還包括已經參軍或者已經為官的人,譬如陌刀營校尉張苞,參軍向寵,太子舍人費禕、董允,侍郎趙統,郎中關興等人。
而這些人的出現,似乎預示著屬於劉備、關羽、張飛他們的時代正逐漸落幕,時間開始進入後三國時期。
……
科舉制在有條不紊的推動,魏延也不再關注此事,全權交給太傅諸葛亮、司徒糜竺處理,反正他已經將能做的都做了,剩下的需要時間來檢驗和完善。
至於教育普及問題,這需要劉備來推動和他的關係不大,他可不想弄到最後自己成了校長,這不是自找不痛快麼,於是魏要將注意力放在深化吏治改革上,吏治再改革能否成功,這可關乎大漢未來幾百年的平穩發展。
說起吏治改革,三年前季漢已經改革過一次了,就是施行軍政分離制度,將軍政大權一把抓的太守之權,分成治民、治安、監察三權分立。
而軍政分離政策的推行,使得在劉表、劉璋時期積攢下來的弊病被一掃而空,使百姓安居樂業,治安也得到極大的緩解,同時杜絕了地方官員擁兵做大的可能性,還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掌控,可謂一舉多得。
如今魏延又打算深化改革,加強中央集權,作為帝王的劉備自然要支援,也是在這種前提下,魏延提出了古代封建社會一套組織嚴密的中央官制,它始於隋,發展於唐宋時期,一直沿用到清王朝落幕的一種官僚制度——三省六部制。
三省六部,即由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三省,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六部組成的一種適用於中央的官制,畢竟地方那點財政,不可能供養得起龐大的官僚機構。
而東漢有很多官僚機構,幾乎都是三省六部制的前身,譬如尚書檯,侍中等,所以對中央股官制的改革,並不會引起太大的反彈,只要利益分配到位,大家都是堅定的改革派。
和科舉制一樣,魏延並沒有原封不動的將三省六部制照搬,而是根據大漢的實際情況,再結合未來的見識,在三省六部制的基礎上做出改變,成為了一種——三省二處四司十部的官僚制度。
三省,這個自然不必多說,中書省是從中書演變而來的、門下省是從侍中演變而來的、尚書省是從尚書檯演變而來的,所以在三省上魏延沒耗費多少精力,只加強中書與尚書二省的權力,削弱了門下省的權力罷了。
……
二處,即參謀處,監察處。
參謀處,一種專門負責國家對外、對內征伐的機構,它在戰爭期間負責軍策制定、兵棋推演,統籌規劃,後勤排程等工作,它直接對皇帝和前線將領負責。
也可以把它理解為清王朝的軍機處,畢竟對一場規模浩大的戰爭而言,有一個權力足夠大的機構來統籌全域性,對戰役的勝利是至關重要的。
而參謀處的存在,會讓皇帝從全域性來了解戰爭的走向,不會因為一場勝利或失敗就改變立場,就出現聽信小人讒言,或中了敵人的離間計擅自換帥、斬殺前線大將,致使滿盤皆輸,國家覆滅。
所以,參謀處的設立,十分有必要。
監察處:一種專門監察違法官員的機構,它是皇帝、三省、刑部的眼睛,也正因如此監察處沒有執法權,只有監察權,在查處不法官員後將由刑部來定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