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2章 大戰畢
五月初
魏延和糜芳乘斥候小舟從江陵返回成都,而荊州戰後事宜全由劉備和法正等人處理,不過劉備估計也呆不了多久,畢竟作為漢中王一直呆在荊州成何體統。
不過劉備離開必定帶上法正,再加上諸葛亮另有他用,恐怕短時間內也不會返回荊州,所以讓誰來主政荊州這個問題,讓劉備苦惱了很久,特別是襄樊之戰中將關羽的缺點暴露無疑。
在整個東進戰略中,荊州應該只有傅士仁投降,畢竟有魏延、諸葛亮的刻意打壓,再加上糜芳的循循誘導,不反叛才不正常。
可樊友棄城而逃,潘濬反叛投吳才是他們萬萬沒想到的,前者就不多說了,反正人都死了說再多也沒用,而後者才是問題所在。
潘濬能文能武,是荊州別駕蔣琬的表弟,其先事劉表,後隨劉琦投降劉備,遂被任命為中郎將,在劉備離開荊州時,本想將潘濬劃在諸葛亮麾下的,不過考慮到其表兄蔣琬,於是就將潘濬留在關羽帳下聽令。
劉備做得有問題嘛?
完全沒問題啊!
可問題就出在關羽身上,關羽的傲天下皆知,兩人不知怎麼的就突生間隙,然後被關羽斥責一頓扔在夷陵養老去了。
要知道荊、益二州均在季漢手中,那地勢險要的夷陵就失去了應有的作用,而潘濬這個夷陵令就變得可有可無,對於一個有大志向的人來講,虛度光陰是可怕的,是難以接受的,這也為他投降東吳埋下伏筆。
戰後,蔣琬親自為潘濬叛漢投吳一事向劉備請罪,不過知道問題所在的劉備並未怪罪蔣琬,還讓蔣琬寫信替他給關羽向潘濬道歉,讓他不要感到愧疚,這是他這個做兄長的不對。
當然了,劉備這種行為是在大戰取得勝利的情況下,一種禮賢下士、寬厚待人用來收買人心的方法罷了,若荊州丟了,關羽死了,恐怕蔣琬也會受到牽連。
儘管關羽性格上有這樣或那樣的毛病,但劉備依舊沒有將關羽調離荊州的打算,不是劉備不想,而是他不能。
因為荊州或者說南郡對季漢而言太過重要,所以只能讓絕對信任的人來坐鎮,就目前而言劉備絕對信任的人只有關羽和張飛二人,其他人都有可能投降,再加上張飛有守徐州的前車之鑑,所以有且只能讓關羽來。
愁啊!!
五月中旬
本該隨曹操而去的夏侯惇,因在荊州修養一年的關係,身體反而越來越好,看起來再堅持個幾年問題不大,不知道這對季漢是好還是壞。
不過這都不重要,因為他和于禁正一起在法正的帶領下,前往當陽和曹仁一聚,協商交換人質的具體事宜。
而王甫則化身使者,攜帶劉備親筆信先入宛城,分別勸服了起義軍領袖侯音,士民領袖衛開,南陽太守東里袞等人,他們願意帶領宛城士民南下長沙安家。
不願意也不行啊,曹魏可是出了名的殘暴不仁,因為他們在南陽起義導致襄陽之戰失敗,不用想也知道事後會迎來怎樣的大清算,而且有很大大機率是屠城,此時不走更待何時?。
而且除了曹魏的壓力外,劉備所承諾的土地也是讓他們願意遷移季漢的重要原因,畢竟誰願意留在南陽繼續給士族為奴為僕,繼續交苛捐雜稅,繼續過著飢一頓飽一頓的日子呢。
荊南的過得什麼日子,他們早就透過親屬,以及季漢的刻意宣傳下了解得一清二楚,如今天賜良機他們又怎會拒絕。
不過可惜的是,按照雙方約定只能遷走宛城城內之人,至於其它地方的人一概不許離開,畢竟真敞開口子讓季漢來,恐怕要不了一個月南陽郡就會被搬空。
緊接著王甫來到新野,面見鄧氏當代家主鄧舉,鄧舉先是看完劉備的信,然後再聽完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