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篡奪,魏延只能暫時將他們拒之門外。
“可他們在此戰中出力頗多,佔據宛城擾亂曹軍後方,致使曹軍補給一直處於短缺狀態,為襄樊之戰的勝利打下堅實的基礎。
況且在他們在起義時,曾明確表示過要投降於孤,也接受了文長你的指揮,而孤也曾表示過願意接納他們投降。
可如今戰爭結束了,我等也取得大勝,倘若孤不解救他們,不重用他們,反而置他們於之不理,這樣做恐怕有違道義,會惹天下人非議的。
甚至有可能,從此以後天下再無士人投靠,那孤的四州之地該找何人來治理呢。”
劉備對此非常糾結,用了會出問題,不用也會出問題,這叫他如何是好。
“主公勿憂,我想文長早就有想法了吧。”
法正聽到這裡,已經將前後關節想通了,隨即帶著淡淡的微笑說道。
“哦,孝直速速道來。”
劉備不假思索的說道。
“其實文長已經將解決辦法告訴主公了,就是不取襄陽,同曹丕進行人質交換,因為其中有一項交換條件:
曹軍不得以任何理由阻止宛城內的任何人離開,同時包括其背後的家族。”
法正瞥了一眼魏延,真是好深的算計啊。
“主公,其實明面上參與南陽起義計程車族並不多,他們大多是不堪忍受暴政心存大漢之士,並以實力最強、聲望最大的新野鄧氏為首。
鄧氏乃元侯鄧禹之後,助光武皇帝中興大漢,乃雲臺二十八將之首,對我大漢可謂忠心耿耿,相信以忠義傳家的鄧氏,也會像其先祖一樣,可為復興漢室拋頭顱灑熱血的。
而且鄧氏族人鄧芝,目前在主公麾下效力,協助黃老將軍處理漢中事務,在臣停留漢中期間,黃老將軍曾多次讚歎鄧芝,可見其能力非凡。”
法正提到鄧氏,就已經將魏延的目的分析得差不多了,有一句話叫做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飲。
“孝直說得沒錯,主公,在下認為可將其餘南陽士族放棄,只接受以鄧氏為首計程車族,這樣一來南陽士族所帶來的危害,將會被消弭殆盡。
若主公採納此策,那麼天下間將會傳出主公為守信重諾,不惜放棄重鎮襄陽也要保全宛城義軍的安危,屆時鄧氏聽聞此事定會感激涕零。
這樣主公既保全了名望,又不至於讓我國陷入危亡之境,可謂是兩全其美啊。
不知主公,伱如何看待。”
魏延看了法正一眼,不愧是法孝直,這麼快就猜到了他的真實意圖。
其實魏延的想法不復雜,士族的影響力是大不假,但大多數都侷限於家族所在的州郡,只有少部分能走向天下,像汝南袁氏、弘農楊氏、潁川荀氏等,而被壓制了近百年的南陽士族明顯不在此列。
既然如此,為何不將面臨生死危機計程車族遷走,遷到另一塊士族林立的土地上呢?。
初來乍到的新士族為了在群狼環伺的土地上生存,他們就只有依附於統治者,這樣兩者就能成為相互依存的利益關係,而這種利益關係是牢不可破的。
是不是感覺有點眼熟,流浪於江東的淮泗士人、孫家父子兄弟三代、江東本土士人,換個名字簡直一模一樣,很明顯,魏延是參考江東的政治格局後才定下的策略。
“文長比計甚妙,不過孤仍有些許疑惑,還希望文長你不吝賜教。”
道理劉備當然懂,這種牢固的利益關係他是樂意見到的,畢竟把鄧氏帶上賊船,和自己,和季漢成了利益共同體,以後季漢強則鄧氏強,季漢亡則鄧氏亡。
既然如此,鄧氏還會在乎抑豪強,均田地的國策麼,他們肯定會主動融入進來的,尋找新的方式讓家族崛起。
“主公折煞在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