怕不會這樣簡單吧。”

法正先是高興,而後又聯想到這十年來魏延不遺餘力的推動教育普及,為此還不遠千里去長安帶回蔡琰,單從這一點看科舉制都不會這樣簡單。

“沒錯,眼下的科舉制只是一個過渡,真正的科舉是不會存在由百姓、士族推薦人來參與科舉的,因為這其中的操作空間太大,久而久之就會被士族侵蝕,又變成如今的模樣。

所以,真正的科舉制是憑藉自身能力,一步步從院試、縣試、郡試、殿試考上來,這樣的人才是我們需要的。

而且透過考核,也能達到能者上,平者讓,庸者下,劣者汰的公平競爭,而不是以出身,不是以名望來決定的,長此以往,大漢多年積弊定會被一掃而空,也會開啟一個新的盛世。

不過這樣的科舉制雖好,但在眼下是行不通的,目前我國大小官學不過三十餘座,學子也不過三四千人,和我國近五百萬的人口比起來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倘若一蹴而就,恐怕除了耗費人力物力外會一無所得。

而且這樣的科舉制恐怕會引起士族劇烈反抗,士族為何能傳承百年不滅,那是因為知識始終掌握在他們手中,就算家族一時沒落,但只要有種子在,憑藉家族傳承的知識很容易復起的。

譬如南陽鄧氏,他們經歷過光武皇帝時的盛極一時,也遭遇過漢安帝時的家破人亡,可現如今鄧氏依舊繁榮,還不是因為經義傳家的原因。

所以,像科舉制這種能動搖士族根基的選官方式,我們只能用溫水煮青蛙,潛移默化的方式慢慢推出,切不可操之過急。”

世家始於察舉制,盛於九品中正制,終於科舉制,在大漢這個世族當家做主的年代,若直接推出科舉制魏延絕對會死無葬身之地,所以只能用迂迴戰術。

“原來如此,看來我等的復興之路,任重而道遠啊!”

劉備和法正恍然大悟,難怪魏延如此重視教育,原來是科舉制的原因。

“文長,不知要完成真正的科舉制,需要多少座學校呢?。”

劉備有點不甘心,作為從底層一步一步走來的君主,科舉制的出現對季漢能帶來怎樣的影響他一清二楚,如今卻因時機不成熟,以及士族的影響不能公之於眾,只能假察舉制之手,這讓一心復興漢室的劉備怎能甘心。

“不管是官學,還是私學,更或者是族學,每個鄉、鎮至少要有兩座童學(男女)用於啟蒙,每個縣至少要有兩座少學用於學習經、史樹立正確的三觀。

每個州至少要有一座綜合性大學,讓學子們可在學院裡研習治國安邦之策、行軍佈陣之道、自然運轉之理等等。

孫子有云: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所以,除了上述的綜合性大學外,還要在國內建立軍事學院,除了培養優秀的將領外,也可讓在戰場上殺敵立功的將士到軍事學院進行學習兵法,實戰經驗加上豐富的理論知識,肯定能碰撞出不一樣的火花。

同時,軍事學院也可招收軍屬子弟來培養,不但能穩定軍心,也能培養出忠於漢室的將領,長此以往,主公還怕缺少能征善戰的將領麼?。

綜上所述,以眼下我國四州之地來算,至少需要一千所學校,涵蓋文、兵、工等學科。”

魏延意猶未盡的咂咂嘴,他感覺自己不能再說了,再說就收不住了。

“哎,文長,那此事就要勞煩伱費心了。”

劉備嘆了口氣,至少一千所官學,這得要多少錢啊,不知道他有生之年能不能見到。

“諾”

魏延自然不會推脫,借用一句懂王的話:

沒有人比我更懂科舉。

話談到這裡,劉備和法正算是明白魏延為何要放棄襄陽,除了南陽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