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舉制?”

劉備和法正對這個新名詞很感興趣,聽起來不明覺厲。

“對,一種透過考試統一選拔人才的制度。

在察舉制中,往往被舉薦為茂才、孝廉者,基本不會再進行考核就會去地方為官,其能力高低無從知曉,這樣就很容易造成地方的吏治混亂,致使民不聊生,對江山的穩固會造成重大影響。

鑑於此,臣認為應該在此基礎上加以改變,在推選出來的人才中再進行一次考核,這樣就能輕易甄別誰是大才、誰是庸才,誰適合治民、誰適合治軍,這樣就能分配到合適他們的地方去歷練、成長,可杜絕出現德不配位,霍亂鄉里的情況發生。

而在推薦人才參與選拔上,臣也做出一些改變。

天下能人何其多,倘若僅在茂才、孝廉中考核取士,恐怕會錯過很多閒人,這一點是缺少人才的我們所不能接受的。

所以,臣認為可讓治下村鎮的百姓們進行不記名投票,以推選出品德、才學兼備者數人,而後到縣府集中考核。

至於考核的內容,不管是由當地的太守、縣令出題,還是由中樞統一出題都無傷大雅,而在考試期間為了公平公正,各地的監察使必須嚴格監督考試情況,嚴禁任何作弊行為,一經發現,證據確鑿者可發配南中。

在學子完成作答後,在監察使監督下由佐官親自糊名,再由指定官吏進行閱卷,這樣一來,方可杜絕官員以權謀私,能最大程度保證考試的公平。

最後取成績優異者數人,同茂才、孝廉一起前往郡城,參加由太守府組織的選拔考試,並重覆上述的過程,最後取前三名入成都參加殿試,至於其他在郡試中成績優異者可接受徵辟,作為地方主官的佐官鍛鍊。

而這些經過考試層層選出來的賢才都具備真材實學,可直接任免其去何處為官,殿試,不過是對他們去向的一場考核罷了。

這樣一來,我等不但解決了我國人才匱乏問題,又不會讓有才能之人鬱郁不得志,同時也給天下百姓指明瞭一條出路,一條改變命運的出路,可謂是一舉多得。

當然了,為吸納大漢其餘諸州的寒門子弟來投,允許士子向府衙自薦,只要能識文認字就可在此縣參與縣試,如此一來天下英雄皆入主公彀中矣。

不知主公和孝直,你們怎樣看待科舉制的。”

很明顯,魏延提出的科舉制並非原封不動的照搬,而是根據大漢現有的情況在鄉試、縣試、郡試以及殿試的基礎上改革而來的,畢竟以現階段的教育普及度,這種由百姓不記名推薦人才的制度完全夠用了。

倘若有一天教育普及了,再來改良科舉制也不遲,就是不知道他能不能活到那一天。

而這樣的科舉制,也能兼顧士族利益,降低士族對於科舉制的牴觸,畢竟由士族舉薦的茂才、孝廉等,他們會直接參加能被授予官職的郡試,這和原本的察舉制相差不大,只不過多了一道考核而已。

“妙啊!!”

劉備撫掌大嘆,對魏延口中的科舉制不乏溢美之詞,雖然看起來和察舉制差別不大,但往往就是這一點改變,就足以讓季漢改變人才缺乏的現狀。

而且在九品中正制下,那些被曹魏區別苛責對待的寒門士子,他們會做何選擇呢,或許在沒得選的時候他們會默默承受,但在有的選選的情況下,他們會忍受這種區別對待麼?。

老話說得好,寒門出貴子,逆境出人才。

帶著復興家族、重振祖上榮光任務的寒門士子,他們往往會養成堅韌不屈的性格,在面對逆境時往往能比出身大士族的子弟做得更好更優秀,就比如程昱這類的謀士。

“文長,你先改良造紙術,再發明活字印刷術,而後大興官學普及教育,依在下之見,你口中的科舉制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