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1章 察舉製版科舉制
科舉制度,一種始於隋,盛於唐宋,終於清的選官制度,它也是封建時代所能採取最公平的人才選拔方式。
科舉制的出現,它打破了士族對知識、人才的壟斷,使封建王朝能吸收大量出身中下層的人進入統治階級,不斷的為王朝注進新鮮血液,而這對一個王朝是否能延續是十分重要的,畢竟一潭死水是沒有未來的。
不過凡事有利有弊,在宋代以後,隨著封建專制的發展,科舉制消極的一面被無限放大,士大夫階層知識固化,導致文化創造能力每況愈下,人才一代不如一代。
舉個栗子
在科舉制最繁榮的大唐,科舉考試就有:
秀才、俊士、進士、明經(通曉經學)、明法(法律)、明字、明算(數學)等多種科目,考試內容有時務策、帖經、雜文等等十數科目不能,考核內容也橫跨多個領域。
可到宋朝,尤其是王安石任參知政事後,他取消詩賦、帖經、墨義等科目,只以經義、論、策等科目取士。
至於最後的清王朝,乾脆搞成了八股文,這無疑扼殺了文化的創造性。
這也是為何時間越往前推,華夏文明就越璀璨,名篇絕句層出不窮,文人騷客絡繹不絕,而到清朝後只剩大貓小貓兩三隻,不是人變笨了,而是戴在頭上的枷鎖越來越重,直至將思想禁錮。
言歸正傳
不管科舉制未來如何,但在科舉制最開始的幾百年裡,它無疑是最完美的選官制度沒有之一,而且不要忘了,科舉制是經過上千年的沉澱才逐步完善的,但魏延拿出來的可是借鑑了現代教育,所以會少走很多很多的彎路。
就譬如科舉制最重要的一項改革糊名法,最開始的科舉制是沒有糊名法的,直到武則天時期才被推出,而沒有糊名的科舉,只能說懂得都懂。
“主公,伴隨大漢幾百年的察舉制如今已被各大士族把控,鄉里推薦的茂才,官吏推薦的孝廉已不再是武帝時期那樣,不論出身,不論社會地位,一心為國家選出優秀賢良之人的制度,而是成了士族為家族謀利的工具。
這一點,主公您從涿縣一路走來應該深有感觸,不然像主公這樣有大志向的人,又為何得不到朝廷的重用呢。
由此可見,出身的高低已經大於自身的能力,這種腐朽的察舉制只能造就腐朽的王朝,致使吏治敗壞,民不聊生,才讓綿延四百年的大漢走到如今這一步田地。
對於察舉制的弊端,曹魏一干文武恐怕看得很明白,所以陳群等人才會推出九品中正制,為曹魏選拔更多優秀的人才,完成篡漢稱帝之舉。
不得不承認,在吏治改革上曹丕已經走在我們前面了。”
任何完美的制度,只要由人來執行,最後都會演變成權貴爭權謀利的工具,察舉制如此,科舉制也是如此。
“是啊,孤和雲長、翼德南征北戰數十年,剿滅叛亂數不勝數,卻始終得不到重用,而那些身無寸功計程車族子弟,卻能在家族庇佑下輕易走入朝堂議政。
這天下何其不公!!”
說到這裡,劉備就有數不盡的苦水要倒,他雖然不是士族,但好歹也是漢室宗親,而且在涿郡一帶也有些許名聲,要是放在漢武帝時期早他就被舉茂才、孝廉,或者廉吏了,若真如此,他也不至於顛沛流離幾十年。
所以,劉備早就對腐朽的察舉制恨之入骨,要不是沒辦法他也不想用,如今看魏延的意思是要對選官制度動手了,這一點他當然樂意見到的。
“察舉制的弊端,臣早在荊州為官時就察覺到了,所以一直在尋找破解之法,皇天不負有心人,臣在孝武皇帝提出的以教育為基礎的國策上,總結出一種新的選官制度——科舉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