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8章 戰爭倒計時
語不驚人死不休
劉備話音一落,整個大殿先是一靜,然後便是一片嘈雜,最後有人更是高呼大王不可,大王三思之類的話。
常言道:千金之子,不坐垂堂。
更何況現在劉禪還小,萬一劉備有個三長兩短,屆時蒸蒸日上的季漢恐怕會被打入深淵啊。
“肅靜!!”
見朝堂嘈雜不止,立於大殿中的陳到大喝一聲讓所有大臣將口中的話憋了回去,頃刻間,就讓大殿迅速安靜。
冷靜下來的眾文武,自知在大殿公然咆哮的確有失禮數,於是向劉備一拱手便退回行列中,然後將目光投向李嚴、董和等人,希望他們能勸勸劉備。
“大王,為何突然要御駕親征,從車騎將軍傳回的戰報看,西線戰事目前無憂,根本不需要大王勞師遠征。”
知道原因的李嚴並未阻止劉備親征,而是按照商量好的話術,同劉備一問一答起來,目的就是告訴諸葛瑾:
你的離間計,成功了。
“曹操在隴西集結重兵,雙方早晚會有一場大戰,現在的平靜不過一時的表象罷了。
曹操一介漢賊都能親臨前線鼓舞士氣,孤身為漢室宗親,陛下欽定的漢中王,豈有不更應親臨前線同將士們共進退?。”
劉備淡淡的說到,算是簡單的解釋了親征的原因,他和曹操一樣都是馬背上的皇帝,親征,不過是換了個身份上戰場罷了,對劉備來講並無差別。
“大王英明,有大王親臨前線鼓舞士氣,將士們定奮勇殺敵,驅逐曹賊,振興大漢。
不過大王離開成都後,那朝政該由何人打理呢,須知隴西、荊北戰事如火如荼,大量的政務還需要大王過目決之。
若因政務積壓,讓各地民政出現混亂,致使前線大軍的補給受到影響,恐怕……。”
李嚴問出了所有人的心聲,世子劉禪還年幼,加之性子頑劣,讓他來監國恐怕有失妥當,至於其他大臣威望不足不能服眾,這讓他們如何安心吶。
“諸位勿憂,吳王前些日子遣使入成都,與孤商議一同出兵北伐事宜,目前孤已同意吳王的請求重啟劉孫聯盟北伐曹操。
至於雙方北伐的具體戰略,因涉及到軍國大事,不便在朝堂上示眾,還請諸位勿怪。
也正因如此,荊州的防務壓力將大為降低,有云長、王芝負責荊州兵事,公琰(蔣琬)、子喬(張松)等人負責荊州政務已經綽綽有餘了,倘若再將孔明置於荊州,豈不是大材小用,不分主次?。
因此,孤打算讓孔明暫時放下荊州事務,前往西線協助孤與曹操作戰,爭取一戰定隴西,奠定大漢復興之基。
至於朝政一事嘛,待孤與孔明抵達武都後,會趁著曹操忙於北方戰事無瑕估計西線的間隙,會讓文長回成都主持大局,待曹操有開戰的意向再返回。
文長出徵已近兩年,家中妻兒皆翹首以盼,其子魏興已出生快一年,卻至今未曾見過父親,實乃孤之過也。”
劉備先丟擲劉孫聯盟,然後又將諸葛亮調到隴西前線,最後以思家為由將魏延調回成都,一番操作令人眼花繚亂,讓眾文武一時啞口無言。
不過很快,他們細細琢磨反推後發現,若想反駁劉備親征就必須先破壞劉孫聯盟。
因為和東吳結盟,導致荊州防務壓力降低,這才讓諸葛亮有機會去隴西替換魏延,魏延也能返回成都處理政務,也是政務無憂劉備才能御駕親征。
很明顯,在這種局勢下破壞劉孫聯盟是不可能的,畢竟曹操在西線已經陳兵十餘萬,倘若東吳在合肥給曹操壓力,會極大減輕季漢在隴西面臨的壓力,這一點是他們所不能拒絕的。
所以,他們只能無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