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言語中充滿了堅定,位高權重的徵東將軍都不懼死,他們自然也不怕,更何況眼前之人是張遼哎,以八百大破十萬的神人。

在功名利祿的誘惑下,三千髒兮兮的曹軍穿過狹窄而又泥濘的道路,漸漸消失在道路盡頭,而之前熱火朝天的工地上,此刻除了幾聲鳥叫外顯得格外寂靜。

沒過多久,在樹梢嘰嘰喳喳的小鳥被驚起,撲騰著翅膀向山巔飛去,而在樹下,幾個髒兮兮的泥人聚集在一起指指點點,然後達成共識緩慢的向後退去,消失在茫茫山林之中。

他們正是五月中旬從上庸出發深入秦嶺深處的馬謖軍,到今天已經有整整兩個月了。

和出發時相比,五千人的大軍到現在也只剩下四千餘人,而其他人,要麼倒在茫茫的秦嶺深處,要麼是體力不支被留在某個地方,等待回去的時候帶上他們。

張遼說的沒錯,一場大雨沖刷了一切痕跡。

其實漢軍營地離曹軍很近,最多不過十里,只不過曹軍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清理道路上,根本就沒有向兩側山林滲透,自然也不會發現林中的漢軍營地,但曹軍的動作卻被漢軍盡收眼底。

對於是否襲擊這支曹軍,漢軍中的分歧比較大。

支援的認為,曹軍正在清理路障,多日勞作皆已身心俱疲,倘若此時殺出曹軍定不能擋可輕而易舉將之擊破,而且只要將這波援兵圍殺,他們再向武關進軍,在前後包夾下可輕取武關,完成斷絕武關道的目標。

倘若將之放過,一旦武關守軍得到支援,恐怕吳懿很難將之攻破,屆時身死是小,斷絕武關道失敗才是讓人難以接受的。

而反對的認為,他們跋山涉水兩個月,死傷近千弟兄才潛伏到武關道後方,如今更有上天相助降下暴雨泯滅痕跡,倘若只截殺無名小將率領的三千兵,這是否太過大材小用。

所以,不如將他們放過去,讓這支曹兵安然抵達武關,這樣一來曹軍後方的主力會認為漢軍並沒有滲透到武關道中,自然也就不會有防備。

而且因為時間的緣故,曹軍前鋒只清理出一條小道,並不適合輜重通行,所以曹軍主力同樣會在此處停留疏通道路,而這,就是他們下手的最好時機。

兩邊各有各的理,都說服不了對方。

最後還是馬謖拍板,決定放過眼前這支曹軍前鋒,將目光聚焦於後方的曹軍主力,畢竟一個無名氏將領和後方曹軍大將比起來,是個人都知道該怎麼選擇。

很明顯,馬謖並不知道領頭的將領是張遼,因為這支曹軍沒有攜帶任何旗幟,也沒人認識張遼,因此,張遼十分巧合的逃過一劫,不過後面的夏侯惇恐怕就要倒黴了。

……

兩天後

張遼領軍緊趕慢趕終於抵達武關,不過讓他意外的是預想中的大戰並未發生,反而關前一片寧靜祥和。

原因很簡單,多日前的那場特大暴雨不僅僅影響曹軍,同樣讓溯丹水河谷而上的漢軍苦不堪言,畢竟地勢由西向東逐步降低,所以秦嶺內部頻發的山洪,他們的最終歸宿就是丹水。

按照原本的計劃,他們要刻意放慢腳步為馬謖創造戰機,再一同前後包夾攻取武關,可是突然暴漲的河水導致漢軍糧秣被淹,短短兩三天就發黴變質,為此,吳懿不得不放慢腳步等待糧秣送上來。

七月中

吳懿領軍進逼丹水城,僅千餘曹兵駐守的丹水城倒也挺乾脆,在漢軍即將發起攻擊時,直接開城獻降,而此刻,張遼正在疏通被阻塞的道路。

自出丹水城後,漢軍也體會到了曹軍之苦,一路上都是滾落的巨石、傾倒的樹木、消失的木橋、掩埋的道路等,區區五十里的山路漢軍走了整整五天,而此時的張遼早就到了武關,並向夏侯惇傳回武關安然無恙的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