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魏延見夏侯淵領兵抵達,當天也十分給面子,下令讓器械營停止對狄道的打擊,並讓工匠拆解重力投石機,並做好撤退的準備。
夏侯淵領兵入狄道,讓曹洪壓力大減,順勢也交出兵權同曹真在夏侯淵帳下聽令,畢竟在曹氏宗族的大將裡,夏侯淵的統兵能力是有目共睹的。
夏侯淵在抵達狄道後,第一時間瞭解安故陷落的全過程,同時聽取曹洪、曹真對漢軍的一些看法和建議,而後,夏侯淵迅速做出應對之策。
夏侯淵認為,漢軍擁有眾多器械,雖然他們也有床弩、火油等應對之物,但久守必失的道理他還是懂得的,更何況漢軍有莫名的破城手段,倘若一味的固守城池,狄道最終必為漢軍所得。
鑑於此,夏侯淵決定利用兵力優勢,出城尋找機會同漢軍進行野戰,迫使漢軍的器械失去應有的作用,也讓漢軍擁有神秘莫測的破城之能無用武之地。
儘管曹真一直強調玄甲軍精銳異常,非精銳不能抵擋,但夏侯淵依舊如此,因為他有依仗,就是超過兩倍的兵力優勢。
在整個隴西左、中路戰場,聚集了十萬左右的曹軍,五萬左右的漢軍,分別是:
在左翼與張嶷、程畿對峙的郭淮、臧霸部,雙方各兩萬兵馬,此處兵馬不能擅動,可以剔除出本次戰役,但也不能完全不管不顧,畢竟到了危急時刻,漢軍也可以放棄大夏。
在右翼,鍾繇領兩萬兵馬駐守在鄣縣,襄武,而漢軍只有劉邕率領的五千兵駐紮在氐道,監視鍾繇的同時,也在伺機尋找戰機。
而在中路,雙方在狄道聚集了十萬大軍,曹軍六萬餘,漢軍四萬餘。
既然有充足的兵力,夏侯淵的選擇就多了起來,畢竟一對一我打不過,一對二,一對三總行了吧。
首先,夏侯淵讓郭淮向大夏進兵,牽制住左翼的漢軍,然後又讓夏侯霸從冀縣進兵襄武,負責與劉邕對峙。
然後讓鍾繇領軍西進至洮水之畔,截斷漢軍的退路,同狄道的夏侯淵形成前後包夾之勢,然後緩慢擠壓漢軍生存空間,最後再一舉剿滅之。
八萬對三萬,優勢在我!
不過在這之前,夏侯淵還有一件事要做,就是先搬開被曹洪堵死的東、南、西三門,總不可能讓城內的三萬兵馬跳出來吧。
不過夏侯淵還沒疏通城門,城外的漢軍卻先動了。
……
作為漢中之戰的戰利品,兩人也相處過一段時間,魏延自認為對夏侯淵還是比較瞭解的,此人同他哥哥夏侯惇一樣,性情剛烈,頗為記仇,有勇有謀,不過或許是過於依仗武力,行事較為魯莽,很少使用計謀。
就比如定軍山之戰,明明修繕鹿角這等小事,只需遣一小校即可完成,可偏偏他獨領四百兵馬去完成,才讓黃忠抓住機會將其斬於馬下,致使曹魏漢中之戰潰敗,漢中被劉備所得。
因此,魏延認為在雙方兵力差距較大時,夏侯淵一定會放棄堅守狄道出城同漢軍野戰,廢掉漢軍的器械之利,畢竟重力投石機和黑火藥在攻城戰中,發揮的作用實在太大了。
自然,在右翼的鐘繇軍動向也不難猜,要麼攻取漢軍隴西郡大本營臨洮,要麼截斷漢軍退路同夏侯淵的圍殲漢軍主力,讓漢軍發起的隴西會戰直接破產。
而相較於前者,魏延更傾向於夏侯淵會選擇後者。
一來臨洮落入敵手,魏延還可以放棄大夏,同左路軍合兵後返回隴西大本營武都,最多局勢恢復到隴西會戰開始前罷了,除了馬超有點危險外,漢軍損失不會太大。
而後者就不一樣了,先不說殲滅漢軍主力,覆滅漢軍耗費大代價成立的玄甲軍,就單單俘獲魏延的就是夏侯淵難以抵擋的誘惑,畢竟這人太記仇了,所以,夏侯淵必定讓鍾繇溯洮水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