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地區人口流失嚴重,導致豐沃的土地被荒廢,從而使關中地區農業被摧毀殆盡。

因此在漢中之戰時,曹操為緩解曹軍的後勤壓力,曾讓夏侯惇在長安一帶屯田,這也就給了魏延帶走蔡琰、甄宓的機會。

可長安屯田的成果,對隴西地區作戰的曹軍來說不過杯水車薪,因此,大軍後勤必須由肥沃的中原來供應,而這一條長達幾千裡的漫長補給線,就是魏延慢慢勒死曹魏的繩索。

雖然因精耕細作、肥料等農業技術的普及,讓這些年大漢的糧食產量有較為可觀的增長,但不要忘了,此時恰逢小冰河時期,連溫潤的南方都時常出現極端天氣,更別說氣候更加極端的北方。

再一個,中原士族就真的願意為隴西地區付出這麼多?,這是個值得探究的問題。

在當年的羌胡亂涼時,就有士人上書漢靈帝劉宏放棄涼州,要知道彼時大漢還尚未崩潰,名臣大將如雲,更何況已經是名存實亡的大漢呢。

所以,在中原內部對涼州的取捨一定存在很大的分歧,並不是每個人都像林則徐一樣,能說出:

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

而敵人內部的矛盾,就是魏延可利用的機會,畢竟戰爭是政治的延伸,能用政治手段解決問題,誰願意用戰爭呢。

畢竟季漢拿下了隴西地區,曹魏還可以退守長安;

季漢拿下了長安,曹魏還可以退守潼關;

季漢拿下了潼關,曹魏還有函谷關可守;

季漢拿下了函谷關,後面還有雒陽、許都、鄴城等諸多重城等著漢軍。

魏延可沒心思拔蘿蔔,所以像南陽起義這種事情,肯定是多多益善啊。

另外,真以為憑藉幾個火藥桶,只需十幾天就能攻破狄道麼,那在後世的大慫,守了六年之久的襄陽算什麼?。

……

和漢軍的輕鬆相比,狄道城內的曹軍整日惶惶不可終日,生怕漢軍哪天發起總攻,再使用神秘武器攻破狄道,所以,致使城內士氣一降再降,對此曹洪也毫無辦法,畢竟造成這一切的原因,還是安故城丟得太快了。

不過士氣低落歸低落,該做的事還得做。

首先,曹洪吸取安故失陷的教訓,知道漢軍投石機的威力大,於是在城中以輜重兵為主,勞役、青壯為輔組織起十支滅火小隊,一旦發現火苗立刻前去撲滅,若因懈怠致使大火蔓延,整隊斬立決。

其次,鑑於安故城門莫名其妙失陷,曹洪考慮再三後,還是決定放棄可能存在的反擊計劃,將狄道南、西、東三座城門堵死,只留下北門供援軍、物資通行。

最後,曹洪認為以玄甲軍的精銳程度,一旦登上城牆很難將他們推下去,就像安故城一樣陷落只是時間問題。

鑑於此,曹洪命人將榆中城牆上的床弩全部拆卸,運來加強狄道的防禦,至少讓漢軍的雲梯車不再那樣肆無忌憚。

同時,也從榆中運來大量的火油,狄道城內也有投石機,雖然各方面效能不如漢軍的,但用來阻礙攻城還是綽綽有餘的。

不過隨著時間推移,預想中的大戰並未到來,城外的漢軍整日從早到晚不是用石彈轟擊城牆,就是用火油罐來焚燒城內房屋、糧秣軍械等,這一點讓曹洪、曹真摸不著頭腦。

援軍已經過上邽,正極速向狄道趕來,夏侯淵最多五天就能抵達榆中,屆時狄道之危自解,而此刻漢軍不抓緊時間攻城,到底在等什麼呢?。

莫非,魏延又在醞釀陰謀?。

六月中旬

徵西將軍夏侯淵,領兵三萬趕到榆中。

第二天

夏侯淵留下五千兵駐守榆中,然後浩浩蕩蕩的前往狄道,致使狄道兵力激增至六萬,對漢軍形成了壓倒性的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