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走出當前困局,早日將礦藏變為大漢進步的資糧,諸葛亮還考慮過讓胡人參與其中,畢竟前些年收復河套,以及攻克汗彈山覆滅鮮卑時曾俘虜了數目不菲的胡人,讓他們放下拓寬道路的工作去幷州採礦,怎麼看都是個不錯的選擇。
但這一想法很快在頻發的事故中被叫停,因為沒有被漢化的胡人野性十足,再加上成年後學習能力退化,一些工礦企業明令禁止的事情他們經常違反,同時也視安全生產規範如無物,導致礦場隔三差五出現人員傷亡,進而讓工礦企業的生產效率降低,甚至還不如之前的一半。
於是諸葛亮叫停此項決策,並又將胡人仍回去繼續鋪路,看來採礦這種技術活還得讓有一定文化基礎的漢人來,至少他們不會違反明今禁止的規定,從而出現不必要的人員傷亡。
不過漢人從哪裡來,這又讓諸葛亮犯了難,他總不可能將強行遷移百姓到幷州定居吧,這樣做不引起動亂才怪,更何況現在季漢也不是他的一言堂,魏延、法正、伊籍等人一定會反對的。
不過有句老話說得好,瞌睡來了有人送枕頭。
正當諸葛亮為此事得不到解決感到苦惱時,魏延突然從弘農前線來信,表示為預防瘟疫爆發,同時也為重新分配高度集中的土地,因此他準備將弘農的二十萬百姓遷移到關中、河東等地暫住,待明年開展災後重建工作時再將他們遷回弘農郡。所以希望諸葛亮能儘快調配物資,務必保障這二十萬百姓的日常所需。
但魏延的提議卻讓諸葛亮動起了小心思,幷州因為要建立重工業區所以非常缺人,可只要將這二十萬人遷過去,那一切問題不都迎刃而解了麼。
於是諸葛亮給魏延回信,在信中他表示弘農郡剛剛遭遇戰火和洪水的接連侵襲,導致儲存在府衙中的戶籍資訊被毀,現如今弘農郡到底有多少百姓已經不可考。
在這種情況下,誰也不知道受災百姓中到底混入多少圖謀不軌之人,再加上漢帝劉禪馬上要入主未央宮,所以為了安全起見不應將弘農郡百姓移往關中,就算臨時居住也不行,否則出現意外他們難辭其咎。
隨後他提出解決辦法,建議先將百姓遷往幷州暫住,這樣一來不到能滿足魏延的需求,也能解除他的顧慮,屆時只需待弘農郡形勢得到控制後,再來討論他們的去留也不遲。
在收到諸葛亮的回信後,當時因前線事務非常繁雜,魏延也沒有往深處想,便直接同意了諸葛亮的建議,並連連稱讚還是諸葛亮考慮得周到,但今天看來他當時就像個傻子一樣被人玩得團團轉,被賣了還得幫人家數錢。
……
魏延和諸葛亮的爭論很快引起其他人的注意,伊籍作為和魏延關係密切的開國功臣,這一次他倒沒有和魏延站在一起,而是旗幟鮮明的支援諸葛亮,畢竟開發幷州的前提是人口,沒有人口再好的規劃都是空中樓閣,如今好不容易誆騙二十萬人過去,他們怎麼可能放棄這個機會。
和伊籍抱有相同想法的還有幷州刺史費禕,作為季漢政壇冉冉升起的明日之星,他也非常支援諸葛亮的看法,畢竟只有當家才知道柴米油鹽貴,在沒有充足的人力參與到建設中來,想要將幷州建成大漢的重工業區,這完全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當然了,魏延的理由也非常充分,所以朝中不乏有人支援,譬如衛將軍吳懿,以及未來大名鼎鼎的蜀漢四相之二的蔣琬和董允,他們認為眼下正值橫掃寰宇之時,朝廷應信守承諾為萬民表率,切不可因小利而失信義,否則天下人人爭相效仿之,最後導致道德淪喪,屆時國不將國吶。
以諸葛亮為首的人是從實用的角度出發,而以魏延為首的人則是從道德出發,所以兩方人馬誰都說服不了誰,最後直接鬧到皇帝劉禪面前。
……
“陛下,幷州乃苦寒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