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盛夏已至
經過連續三個月的奮戰,以及近十萬人的辛苦付出,季漢方面終於完成對弘農郡全面消殺以及清理工作,而且在此期間軍中和民間也並未出現有關瘟疫感染的病例,而這這就預示著他們打破了大災之後必有大疫的魔咒。
另外,此次近乎完美的災後治理流程,也將成為未來季漢在面臨各種自然災害時,一種可以借鑑的標準賑災規範。
而在完成上述工作後,有關災後重建的規劃就被提上日程,不過在此事上魏延和諸葛亮兩人出現了明顯的分歧,而他們分歧的點就在於到底該不該將在洪災期間遷移到河東、太原、雁門、西河四郡的百姓回遷,以此加快弘農郡的災後重建工作。
魏延認為當初遷移弘農郡百姓到幷州四郡時,他就向百姓承諾待消殺和清理工作完成後,就將他們回遷弘農郡,然後進行一系列基建計劃來恢復民生,最後再重新分配土地來補償他們在此次黃河氾濫中的損失。
不然漢軍怎麼可能在短短兩個月內,就將二十萬時代居住於弘農郡的百姓遷到幷州四郡暫居,而且在遷移期間也沒出現像什麼故土難離,祖宗之地不可棄之類不願意配合搬遷的藉口,相反百姓們都十分配合漢軍。
出面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在於魏延給出的回遷承諾上,他曾經並表示:災後會由工部免費修建房屋、道路等基礎設施;以及民部會重新丈量分配土地;戶部也會免稅三年來作為補償等一系列的補償措施,倘若沒有這些補償條件,別說兩個月完成人口搬遷,恐怕再給魏延半年時間都不一定能搞定。
現如今洪水退了,瘟疫被他們消滅在萌芽之中,黃河大堤也經過專業工程隊加固,弘農郡已具備回遷百姓的條件,但就在回遷條件成熟之際,季漢方面卻公然違背當初許下的承諾,一旦訊息傳開恐怕會讓朝廷失去威信。
而且幷州四郡的生存條件比較惡劣,相較於弘農郡而言簡直是雲泥之別,被誆騙過去的百姓和小士族一定不會善罷甘休的,屆時會出什麼亂子魏延想都不敢想。所以當諸葛亮提出不回遷百姓後,魏延便直接從潼關趕回長安。
至於諸葛亮為何會這樣做,其實原因也很簡單,自從魏延拿下幷州,並越過陰山山脈將觸手深入大漠後,每年都會派很多批次的地質勘探隊在廣袤的北方大地尋找鐵礦石、銅礦石、煤礦、金礦等一系列礦產資源,以求加快大漢工業化程序。
而勘探結果自然是喜人的,除了在五原,雲中等郡發現數座儲量驚人的鐵礦、煤礦外,在太原、雁門等郡也同樣發現儲量不明,易於開採冶煉的礦產,甚至在陰山山脈以北的大漠中,還發現數座大型露天礦藏,這也讓整個季漢高層為之振奮。
因為只要有足夠的原材料,季漢鋼鐵年產量甚至可以達到二三十萬噸,而在有了充足的鋼鐵年產量後,除了軍事上會加強漢軍的戰鬥力外,它對於民生髮展的推動作用才是不可忽視的。
譬如架設跨越黃河、長江等大江大河的鋼鐵大橋,以此加強南北方的聯絡。或者上馬更多的鐵路基建專案,讓距離不再成為各地聯絡的阻礙,進而讓大漢的經濟進入高速發展階段等,反正只要鋼鐵產量一上來,目前潛藏的很多矛盾都會迎刃而解。
不過就在季漢高層準備在幷州大展拳腳時,他們突然發現一個嚴重的問題,就是因連綿不絕的戰爭和異族肆虐的影響,讓大西北可用的人力資源非常少。
雖然季漢早就研發出可用於採礦的蒸汽機,提高了工礦企業採礦的效率,更是解放了很多珍貴的人力資源,但相較人力資源巨大的缺口,蒸汽機所帶來的便利是遠遠不夠的。
而人力資源短缺也讓季漢陷入空有一座金山,卻沒有辦法開發的尷尬境地,為此可把在長安處理政務的諸葛亮愁壞了。
甚至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