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拉坎達城,並利用攜帶的蜀錦換取棉花種子。
絲綢之路雖然斷絕兩百年,但也不是不能通行,來到大漢的貴霜商人就是最好的明證,魏延算了一下兩地的距離,開來回一趟大約四千裡,一年半的時間跑個來回綽綽有餘了。
等待商隊返回的時間裡,魏延會組織人手在漢中試種棉花,積攢種植棉花的經驗,同時也在漢中建立棉花種植基地。
魏延已經想好了,利用漢中之戰將六成以上的漢中之民遷移至成都、長沙一帶,餘下的漢中之民將聚集在南鄭、漢水兩岸生活。
畢竟天氣越發的極端,糧食產量一降再降,漢中的百姓清查過後有近六十餘萬人,根本無法自給自足,與其從荊、益二州運糧支援漢中,不如自己去南方種來得實在。
魏延已經和劉備透過氣了,在漢中之戰結束後,荊、益二州只會負責駐軍軍糧,不再負責漢中百姓的所需,這一點也得到了劉備、伊籍的贊同,
畢竟漢中道路艱險,糧秣運輸損耗率極高,致使每一斛糧秣的單價直逼出口價,白白損耗那麼多利益,這誰能受得了。
至於滯留漢中的百姓,魏延只能說一句抱歉,誰叫你們冥頑不靈好說歹說都不搬的,當然,魏延也不會趕盡殺絕,漢水兩岸那些肥沃的土地他們可以自行耕種,也不至於被餓死。
空置下來的漢中之地,魏延打算將西涼的羌人、南中的蠻族,荊州的蠻人、山越,甚至是以後會接觸的匈奴、烏桓、鮮卑等異族遷移過來,畢竟這麼多的人力資源不加以利用可惜了。
當然,此計劃目前不具備可實施性,因為劉備還心存顧慮,畢竟漢中作為龍興之地,在大漢擁有特殊的政治地位,遷移一群異族來幹什麼。
為此,魏延只能暫時將計劃擱置,待那百餘株棉花收穫,而後將其製成棉衣、棉被時,相信劉備應該知道怎麼做。
現在就看霍峻的了,一旦找到了甘蔗,那西邊種棉花,南邊栽甘蔗,東邊曬海鹽,北邊產資源的經濟戰略將佈局完成,屆時在巨大的利益驅使下,不管是荊州派、益州派、元老派還是中立派,都會將目光聚焦於外部,內部的政治鬥爭不攻自解。
屆時在內外齊心,民富兵強的蜀漢面前,他倒要看看曹魏和孫吳怎麼擋,借用後世一句話:飛龍騎臉怎麼輸!。
……
兀自遐想片刻,魏延將種子收入懷中,隨後攤開筆墨紙硯,動筆寫起種植棉花的參考建議,魏延雖然沒種過棉花,但前世種過向日葵之類的,總有點經驗可借鑑吧。
加上前世隨父母在邊疆居住過好幾年,對棉花的習性、播種、收穫還是比較瞭解的,在大漢魏延甚至可以驕傲的喊出:
沒人比我更懂種棉花!
洋洋灑灑寫了一下午,光白紙就用了七八張,看著案几上一沓的成果魏延十分滿意。
不愧是我!
“咚咚咚~”
魏延自我陶醉片刻,一陣敲門聲響起。
“請進”
“咦,叔至,你怎麼來了?”
看著推門而入的陳到,魏延感到十分驚奇,不在南鄭陪劉備遊山玩水怎麼跑到這裡來了,莫非劉備要來陽平關?。
“魏將軍,石泉大捷,黃老將軍大破曹軍,並生擒夏侯淵,主公差末將前來傳達捷報。”
陳到一臉興奮的說到,隨後將捷報遞了過來,裡面記有戰役的詳細經過。
“好!”
魏延拍案而起,果然是宿命的對決啊,夏侯淵終究是栽到定軍山組合手裡,隨即魏延開啟捷報細細閱讀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