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利益之爭

“呵,十七萬,人可真多啊!”

魏延收起案上長劍,譏諷的笑了笑,這些世家是屬老鼠的啊,真能藏人。

“多出來的五萬人中,大多數都是三輔逃難而來的流民,只有少部分人是士族的奴婢、部屬。

文長,還請三思而後行,士族動不得也不能動,不管如何他們的心始終是向著大漢的,我們若想復興大漢,沒有他們相助是斷然不可能的。”

法正何其聰明,從魏延經略荊州、益州時的政策,再加上今天的所作所為,不難看出魏延是想拿世家開刀。

作為世家的一員,他當然知道世家有多恐怖,從朝中三公到鄉間三老,世家觸手已遍及上下,你魏延有什麼資格,在這裡大言不慚。

更何況自光武之後,君與士大夫治天下已經達成了基本共識,說白了,士族能有今天的輝煌是離不開大漢的,就算大漢如今已江河日下,但很多世家至今仍思大漢,畢竟新王朝會如何對待他們,永遠是個未知數。

所以,別看曹操威壓中原不可一世,很多士族也俯首稱臣,但法正認為,只要漢中之戰他們取得勝利,天下世家皆會聞風而動,紛紛派出子弟、部屬,拿出錢財、糧秣等,好在大漢中興時分一杯羹,屆時,又是光武中興的那般景象。

可你魏延在幹什麼,在這個節骨眼上動士族利益,那士族又會怎麼想,他們支援劉備是為了分一杯羹,讓家族更好的延續下去,不是自掘墳墓的,這樣幹,這不是把他們推向對立面麼。

收手吧,文長,外面全是士族!。

“孝直兄,還記得武陽傅家之事乎?

李家村村民何其無辜,世代居住於此,年年交齊賦稅,從未拖欠過分毫,皆安守本分之民,其祖上不乏忠勇之輩。

有隨長平烈侯跨越大漠,北擊匈奴;

有隨伏波將軍穿越叢林,南定交趾;

有隨段太尉轉戰幾千裡,西定羌亂。

可到頭來呢,一個橫行鄉里的小世家,一個魚肉百姓的太守,再加上一個看似合理的藉口,就可以肆意掠奪他們祖輩為大漢出生入死所得的土地,無故殘害忠勇之後的生命,此等行徑,非人哉。

窺一斑而見全豹,見一葉而知深秋,區區小世家就能如此,那些橫行州府、屢世公侯的大世家,他們又是如何的呢。

天下百姓苦士族久矣,一如當年高祖苦秦一般無二,我等皆為頂天立地的大丈夫,豈能為自身的榮華富貴,而棄百姓於不顧,此非君子所為。”

如果說,魏延是豫州義陽的那個魏延,他或許不會在乎這些,只在乎馳騁沙場,建功立業,中興漢室,蒙蔭子孫,因為他也是世家的一員,義陽魏氏。

可惜,現在這具身體裡的,是來自一千八百年後,來自四川成都的魏延,經歷過曾經的繁華,又怎能忍受現在的渾濁。

如今深居高位,又深得劉備信任,掌一州之權,若不思改變,和蒼老腐朽、蠅營狗苟、尸位素餐的諂媚之臣又有何區別,這樣的人魏延可做不來。

法正沉默了,不止是傅家,在那段嚴打期間,被魏延抄家計程車族數不勝數,有些人行事較傅家有過之而無不及,在編纂蜀律期間也拿這些做過案例。

只是士族太龐大了,劉備麾下文臣武將有一個算一個,哪一個不是世家出身,雖說有一部分是寒門出身,但終究都不是百姓。

魏延一旦這樣做,不僅要和天下士人為敵,甚至連一同出生入死的兄弟,都會反目成仇,請永遠不要低估既得利益者,扞衛自身利益的決心。

“文長,你有憂民之心,乃天下百姓之福,在下自愧弗如,但如今天下動盪不安,益、荊二地能迅速安定,皆賴士族子弟的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