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統計,長沙目前擁有超過四十萬的人口,良田兩百餘萬畝,其中在湘江平原上,有完全屬於劉備軍的百萬畝良田。

為了奪取這個美味的果實,孫權兵分三路攻長沙:

第一路,以韓當、蔣欽二人為將,領一萬步騎軍從艾縣出發,南下攻取通城,在奪下通城後,大軍繼續向長沙內部越進,目標直指湘江平原。

第二路,以程普為帥,黃蓋、呂蒙、呂岱三人為將,合計三萬餘兵馬,從宜春出兵沿淥水西進,攻取長沙東大門醴陵,只要能拿下堅城醴陵,長沙之戰成功大半。

第三路,以陳武、孫皎二人為將,領一萬步卒從水新出兵,進攻茶陵一帶,待拿下茶陵後,直接引兵北上,沿著湘江直插臨湘,斷醴陵之後路。

同時,孫權也命番屬士夑,領兵北上,攻入零陵、武陵二郡,攪亂荊南四郡後方,讓諸葛亮首尾不得相顧。

……

面對孫權的無恥行徑,荊州當局迅速做出應對,只是因南郡多次抽調大軍入蜀,兵力捉襟見肘,無奈,為保衛江陵、公安不失。

關羽只能放棄支援荊南,無視魯肅的挑釁,將城外的百姓遷入城內後,直接將城門關閉,打算據城而守,以待天時。

在荊南戰場,形勢比看起來要稍微好一點,這受益於魏延、馬良二人,連續多年在長沙邊界,利用地利優勢廣修關隘、要塞,已經讓醴陵一帶都快變成龜殼了。

諸葛亮也根據形勢,迅速做出應:

首先桂陽方向,令蔣琬、趙範二人堅守茶陵,如果堅守不住,可往長沙郡內部撤退,並利用地利節節抵抗,遲緩江東進軍速度,無需死守,保留有生力量。

其次,在通城方向,諸葛亮沒有做出任何改變,依舊讓馬謖守通城,多年的磨鍊,馬謖也變得沉穩許多,諸葛亮認為他能擔此重任。

最後,諸葛亮領萬餘兵馬,駐防醴陵一帶,並以城池、關隘為節點,組成大縱深防禦體系,只要程普領兵來攻,只能步步為營,不將所有節點給拔除掉,難以大規模進軍,真當關隘是亂建的啊,民兵訓練手冊魏延可看過。

至於馬良嘛,他則同沙檮領五千蠻兵深入山林中,利用蠻兵善於山地作戰的特點,在各地遊弋,尋找江東大軍的漏洞。

同一時間,在長安的曹操也調集中原大軍西進,準備攻取漢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