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啊,真好啊!!”
老農嘴裡嘟囔道,如果不是湊的夠近,魏延都險些沒聽見。
“老丈,那你們呢,去年玄德公入主益州,現在大家都一樣了,老丈快與我說說,你們家耕種了多少畝地”
魏延藉機詢問道,鋪墊了這麼久,不就為了問這個麼。
“呵呵,讓後生笑話了,我們這流民、賤民、奴婢,哪有資格去分土地啊,能活著,就算是主家開恩了”
老農慘笑幾聲,隨即帶著一眾農人離去,不管魏延如何挽留,他們也不在理會自己,又恢復之前的樣子,死死沉沉,毫無生機,如同行屍有肉一般。
“王芝!”
“末將在”
“派人跟上去,看看回哪裡,至於其他人,跟我去太守府”
“諾!”
看著農人遠去的背影,一股無名業火從心底湧起,作為一個文科生,歷史是必修課,老丈口中的流民、奴婢,在魏延看來或許有另外一個名詞更適合他們——佃農。
佃農,這個名詞興盛於魏晉時期,指世家豪族蔭庇下的農民,他們因為各種原因,主動或者被主動的失去戶籍、失去土地,淪為租種地主土地為生的農民。
這也是為什麼,在東漢中期尚有5000萬人口,到三國後期,只剩下800萬人口的原因,除了死於天災、人禍外,有很大一部分,被世家豪族藏匿了起來。
而造成這一切的原因,都是因為大漢戶籍制度的崩潰,以及地方官員的不作為所造成的。
漢承秦制,所以繼承了十分嚴密的戶籍制度,百姓死亡、或者遭受天災、人禍侵襲時,只要百姓逃亡,不能及時返回,就會被登出戶籍成為“活死人”。
而在漢代,在戶籍上又有著嚴厲的考核制度,一旦某地有大量百姓逃離戶籍,淪為流民,那當地官員,輕則被罷黜官職,重則被斬首抄家。
所以,有很多地方官員,因懼怕朝廷責罰,就不敢申報朝廷,同時,也就不敢在每年案比之時據實上計,以消除戶籍減少稅負,這樣一來,逃戶不登出,那稅負也就不會減少。
相應的,多出來的部分,只能強加於其他民戶頭上,如此迴圈往復,逃戶就會越來越多,淪落為流民的人也越來越多,導致地方民政敗壞。
所以,魏延現在很好奇,犍為郡目前記錄在冊的戶籍,到底還有多少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