鑌鐵,鋼的一種,也被稱做為精鋼,其中含有鉻、錫、硒等抗氧化元素,不但堅硬而且耐腐蝕,使用其打造的兵器,被武將們視若珍寶。

而鑌鐵對於大漢百姓們來說也並不陌生,在西漢張騫出使西域迴歸大漢時,就從大食、波斯等國帶回鑌鐵。

在這之後西域諸國、匈奴、交趾等地朝貢時,經常將鑌鐵作為貢品上貢給朝廷,數量說多不多,說少不少。

除少部分流落民間外,大部分皆存於大漢府庫內,但多年的動盪不安讓雒陽幾次易手,存於府庫中的鑌鐵大都早就不知所蹤,現在想買都找不到地方。

反正魏延只知道,劉、關、張三人手中的兵器是鑌鐵所鑄,但圖謀雌雄雙股劍、青龍偃月刀,以及丈八蛇矛,他覺得自己命還沒那麼硬。

所以魏延抽出腰間長劍,摩挲片刻後就遞到宋星面前,示意他將劍融了。

這把劍是他離開義陽時,花費巨資在世家手裡購買的百鍛精鐵鑄造而成,雖然比不上鑌鐵但至少是鋼,在硬度方面綽綽有餘。

而對現在的魏延來講,這把劍也許很久都不會飲血,與其放著生鏽不如犧牲自己,為蜀漢崛起的事業添磚加瓦。

“鎮長,這……”

宋星有點猶豫,他知道,一把神兵對於武將來說,是有多麼的重要。

“無妨,區區一把劍,與其讓它在沙場染血,不如用它來改良曲轅犁造福百姓,也不算辱沒了它”

魏延揮揮手,示意宋星趕緊拿走,以後用不用得上還兩說呢。

“諾”

宋星應一聲,提著劍滿臉笑容走到熔爐前,揮手招呼幾個學徒過來就開始點火熔劍。

其實宋星早就想試試百鍛精鐵了,只是受限於資金不足和門路問題才一直將想法束之高閣,現在既然有了,管他三七二十一的,先熔了再說。

看著各司其職的工匠們,魏延也不好打擾,一屁股坐在身後的廢料堆上默默的等待。

他對宋星的要求不高,不需要做成和現代的鋼釘一模一樣,只要能使用一段時間就算成功。

說實話,魏延也沒想到一枚不過三厘米的釘子,竟然會涉及如此之多的技術,先不說量產,就單單冶鐵和抗氧化兩項,就將他給難住了。

而在魏延的腦海中,還有很多奇思妙想,其實都離不開那一枚小巧玲瓏的釘子,比如水利神器——水車。

所以,在兵事和民事上,大鍊鋼鐵必須提上日程。

眾所周知

鋼鐵,照按碳含量的多少為標準,可將其分為生鐵、熟鐵、鋼鐵三種。

生鐵,碳含量為2%以上,質地堅硬,但十分脆,極易折斷。

熟鐵,透過生鐵精煉而成,含碳量在%以下,質地軟,塑型性好,延展性好,可以拉成絲,但相反,強度和硬度相對較低。

鋼就不必多說,含碳量介於二者之間,如果有條件,在其中可加鉻、硫、硒、釩等元素,合煉成更加堅固的合金。

其實在東漢,冶鐵技術十分發達,不但有高爐,還有許多種不同的鼓風裝置,根本用不著魏延去改進什麼。

而且據宋星所說,大多數鐵匠都掌握兩種鍊鋼法:

第一種,使用生鐵冶煉,透過將生鐵加熱至融化,在使用特製的工具攪拌,使其與空氣接觸接觸發生氧化排出,叫做脫碳鍊鋼法。

此法比較考驗鐵匠的經驗,一旦加熱過度,導致碳含量過少,就變成了熟鐵。

第二種,就是第一種方法失敗後的補救措施,透過在熟鐵中加入碳,以提高熟鐵的含碳量,使之成為鋼。

這就是百鍛成鋼的由來,在我國古代,沒有標準的方法檢測碳含量時,每一塊鋼,都凝聚了鐵匠無數的心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