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必須經過二次堆肥,因為此時的農家肥,其中的肥力過於單一,難以滿足作物的生長需求。

當然,二次堆肥,相較於第一次發酵,就來得簡單得多,只需要在一空曠場地,將樹木自然掉落樹葉、雜草、作物根莖等物混合,然後再使用食堂產生的草木灰,混合在其中中和酸性,同時也提升農家肥的綜合肥力。

然後堆成一個個糞堆,在堆制期間,還需翻動三次,讓它不至於溫度過高,從而破壞農家肥。

為此在夏天每三天一翻,冬天每十天一翻,當第三次翻完的幾天後,堆肥正式結束,富含磷、鉀等元素的農家肥,便新鮮出爐啦。

這樣生產的農家肥,和傳統的農家肥相比,因經過多次堆制,會讓病蟲害變得更少,肥力更強,幾乎可以預見,一旦使用這樣的農家肥來培養作物,其產量肯定會讓所有人大吃一驚。

但是,新穎的堆肥技術出現時間太短,所以很多環節仍在一邊生產,一邊摸索中,導致產量一直上不去。

而目前積攢的農家肥,數量不是很多,很難滿足春耕所需,到時候魏延也只能另想他法了。

……

魏延領著劉備和諸葛亮,每一個工序都走了一遍,雖然不懂什麼叫沼氣,什麼叫細菌,但聽起來就很厲害的樣子。

然後回到鎮公所,接見了十位生產隊長,瞭解百姓們的日常生活的同時,也勉勵他們不忘初心,砥礪前行。

最後,在李三所在的集體食堂吃過晚飯,第二天,便帶著眾人返回臨湘城。

劉備在臨湘城僅盤桓一天,將馬良、馬謖留下後,便帶著一行人離開,不是劉備不想多待,而是南郡局勢風譎雲詭,不回去盯著他寢食難安。

諸葛亮則返回臨蒸行營,協調其餘三郡的物資,向長沙傾斜,包括但不限於鋼材、礦石、良種,流民、兵丁等。

他們三人的意思很明確,要把長沙,打造成開發南方的前哨站,為以後進軍交州、朱涯郡,甚至是交趾做好準備。

劉備留下馬良,也是為了減輕魏延的負擔,畢竟按照臨蒸策,他不但要屯田,還要管理流民,更要暗地裡屯兵,同時要依靠地勢來修建關隘,而這些都是高度保密,不能讓韓玄知道。

至於馬良的弟弟馬謖嘛,則是魏延強烈要求劉備,讓他將其留下的,與其未來去禍害諸葛亮,不如跟自己來屯田,讓自己來調教調教,豈不美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