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漢第一堆肥廠,顧名思義就是肥料廠,名字聽起來霸氣,可走近一看不過是擁有幾個小作坊的小廠,甚至連個像樣的裝置都沒有,取這樣的名字不過是滿足魏延的惡趣味罷了。

來到大漢後,魏延曾多次下地考察耕作方式,發現百姓們也在田間地頭使用農家肥,用來增加土地肥力,只是方式不敢恭維而已。

你能想象不久前才拉的新鮮粑粑,就混合著少許的水,然後將其淋入地中。

冬天還好,可一到夏天不但味道讓人上頭,還很容易滋生病蟲害,讓糧食產量不增反減。

為此,魏延便動起了心思,怎樣才能更高效的利用農家肥。

不久之後,魏延便想起在小時候,央視七套有個固定節目叫《致富經》,其中有好幾期,就是教導農民們,如何堆制富含磷、鉀的農家肥。

為此,在修建革新鎮時,最先修建的不是民居,不是鎮公所,不是匠作坊,而是公共廁所,其目的不言而喻,只是為了收集糞便,以便製作農家肥。

其實在漢代,大的城市裡也是有公共廁所的,只不過名字不叫公廁,而叫都廁。

都廁,廣泛用於城市中,在鄉村裡基本沒有,都是廣闊天地大有作為。

而都廁的構造也十分簡潔,就是在城內某個犄角旮旯裡,先挖一個大坑,然後上面搭幾塊木板,最後再修一間茅草屋。

每過一段時間,再派專人來清理糞便,不讓米田共溢位來,保證城市的整潔和衛生。

這樣構造的廁所,工作人員在的收集時,只能用瓢,一瓢一瓢的舀起來,十分的不方便,甚至稍有不慎,還會跌入其中,毀壞一天的好心情。

鑑於此,魏延便以九十年代的旱廁、現代公廁為藍本,改良更具有現代風格的公廁。

改良後的都廁,整體結構不再是茅草屋,而是磚石結構,變得更加耐用,不至於被一場雨,一場風給摧毀。

糞坑也被全部隱蔽,只留下一個個十寸寬,二十寸長的糞口,這樣一來,可避免晚上上廁所時,不慎掉入糞坑的危險,而像這樣的坑位,每個廁所有二十個。

其次,糞坑也進行過簡易的處理,四周使用磚石堆砌,再輔以沙漿填補空隙,讓糞便變得更容易流動,不至於堆積。

同時,為了方便收集糞便,廁所往往會高於路面,這樣工作人員收集糞便時,只需開啟積糞池預留的小機關,僅利用高度差,便能讓糞便流入桶中,省去一瓢一瓢的舀起來的辛苦,大大降低了工作的難度。

這樣一來,收集糞便的工作不止青壯,連老人、婦女、兒童也能做,這無異於給他們找了一條,更有尊嚴的活路。

而為了方便收集排洩物,所以從革新鎮收集來的糞便,水份非常之多,在缺少工業機械的時代,很難進行乾溼分離。

所以,魏延便立即想到,曾經火遍南方農村的沼氣池,雖然沼氣不能利用有點可惜,但用來對糞便進行初次的發酵、除害,還是沒問題的。

先利用磚石,在地下建立十餘個大型沼氣池,同時在頂部預留放氣口,每隔一段時間,將其開啟釋放沼氣,防止發生意外情況。

然後將一桶一桶的糞便從入料口倒入,當沼氣池被裝滿之後,將入口、放氣口、出口依次關閉,讓細菌們在內自然發酵一個月。

而發酵期間產生的高溫,不但能去除蟲卵和有害物質,順帶還能除臭,可謂一舉多得。

最後,待發酵完成,就可進行乾溼分離。

將經過發酵處理的糞水,從專門修建的地下通道,流入山下的糞水池中,供給百姓免費使用,可澆灌房前屋後的菜地,也可花點時間精力,將其挑到地裡去,一點一點的給作物施肥。

而分離出來的幹類物質,不能立即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