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十六年七月中
劉備領精兵一萬,攜中軍師中郎將魏延,先鋒大將黃忠,部將陳到、劉封、糜芳、等十餘將校,從公安出兵,經秭歸,行至魚復。
在魚復一帶盤桓三日,同奉節趕來的法正、孟達四千兵匯合,正式離開荊州,踏上益州的土地。
按照行軍計劃,雙方合計一萬五千兵馬,從奉節開始,沿長江溯河而上,一路行至江州以北,然後離開長江水道,進入墊水,走水路到距成都千里之外的涪縣,同劉璋相會。
此番入蜀,行軍路程超過兩千裡,一路所耗錢糧甚重,幸好有財大氣粗的劉璋兜底,不但入蜀之後的錢糧全包,連江陵到魚復千餘里所耗錢糧,也一併承擔。
這筆買賣對於劉備來講,已經穩賺不陪了。
大軍在經過奉節、臨江、江州時,魏延以北上抗擊曹操之名,分別抽調四千、五千、六千兵馬,合計一萬五千人。
同時,為打消劉璋的疑慮,劉備只遴選五千兵編入麾下,其餘萬人分別由法正、孟達二人率領,其中以法正尤為甚者。
法正果然同劉備關係不淺,自離開奉節後,劉備每天一得空,便拉著法正進入船艙,白天談論益州的風土人情,山川地貌。
晚上則將魏延拉上,圍坐在張松獻上的益州佈防圖旁,談論行軍之策,還沒深入益州之地,益州的地形,就被他們掌握得八九不離十了。
而對益州地形瞭解的越深,劉備和魏延就越感到慶幸,如果沒有張松、法正等人相助,任憑劉備有百萬大軍,也休想染指益州。
果然,最堅固的堡壘,往往是從內部瓦解的。
至於法正嘛,不知道劉備怎麼想的,反正魏延不太喜歡他,先不說法正為人如何,畢竟接觸時間太短。
魏延不喜法正的原因,主要來源於行軍之策,法正似乎犯了謀士的通病,非常喜歡出奇謀。
而且他和諸葛亮還不一樣,諸葛亮是迫於劉備弱小,而不得不冒險出奇制勝,法正呢,他就是為出奇謀而生的。
兵家有云:以正合,以奇勝
自古以來的多少名臣大將,在領兵作戰上,都以堂堂正正之勢來對抗敵人,在交戰後,再根據戰場形勢的變化,來制定合理的應對措施,從而掌握戰場的主動權。
如果一味的採用奇謀,而無正面之師牽制敵人,早晚有一天,會付出慘痛的代價,隕落在落鳳坡的龐統,或許就是在最好的例子。
還有一個另外原因,不知道為什麼,魏延總覺得法正功利心太重了,似乎迎劉備入蜀另有目的。
所以,在後面的一個月裡,劉備那不大的船艙,就成了魏延與法正的辯論場,結果嘛不言而喻,當然是魏延慘敗嘍。
沒辦法,人家法正自幼熟讀經義,說起話來頭頭是道,魏延想反駁,卻半天憋不出一個字來,惱怒之下,魏延直接辭別劉備,離開旗艦,跑到黃忠的船上,向他請教領兵作戰方法。
他倒要看看,法正有什麼奇思妙想,能助劉備拿下益州。
……
建安十六年十月
耗費近三個月的時間,大軍抵達江州時,早已人困馬乏,長時間的坐船行軍,大部分將士早已腳步虛浮,臉色慘白,連魏延都不能倖免。
見此情景,劉備立即命大軍在江州休整,待休整結束後,由魏延領兵走陸路,劉備領兵走水路,兩路大軍並進,預計在十二月,能抵達涪縣。
江州,臨時行營
位於大營中部的中軍大帳,早已戒嚴,方圓二十步之內,別說人了,連只蒼蠅都飛不進,而陳到則著甲持戟,立於大帳門口,銳利的目光掃視著一切。
而偌大的軍帳內,就只有三人,一是居於上首的劉備,二是分立左右的魏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