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的話,不但讓激動的劉備迅速冷靜下來,也讓諸葛亮來了興趣,他自認為此策天衣無縫,難道有什麼疏漏不成。

“還請文長賜教。”

“軍師,隆中之策並無疏漏,只是你低估了人心,高估了孫權。

孫劉聯盟究其根本,不過是兩個弱者在面對強者時,抱團取暖罷了,可共患難而不能共富貴,一旦曹操衰弱,盟約,不過是一張可撕毀的紙帛罷了。

就目前而言,江東已經分為兩派,一派以周瑜為首,孫堅、孫策部屬為輔的武勳集團;另一派,以江東世家為主的文官集團。

這兩派勢力,始終左右著孫權的決策,在面臨大敵時。兩派會同仇敵愾,促成孫劉聯盟,共同抗擊強敵。

但在赤壁、江陵之戰後,北方曹操已無力南下,同時,對孫劉聯盟存在的合理性,就出現了質疑聲。

以周瑜為首的武力集團,想趁著主公在荊州立足未穩時,集江東之力,將主公掃滅;

而江東文官集團,卻想以主公為荊州屏障,共同來分擔曹操的壓力。

如果我是孫權,就一定會聽周瑜之言,趁曹操無力南侵時,集結江東之力,以周瑜為帥,從江陵攻擊公安,再以黃蓋等人為大將,從豫章攻長沙,從廬陵攻桂陽,從交州攻零陵。

如此,主公定會腹背受敵,首尾難以相顧,只有敗亡一途,江東則可據長江以南,坐斷半壁大漢江山。

可惜,周瑜是孫策的部屬,心裡也永遠只有孫策,而隨著孫策之子年齡的增長,身邊一定會聚集一批大臣,來質疑孫權江東之主的正確統性。

畢竟在大漢,子承父業才是正途,兄終弟及乃是大忌。

周瑜在赤壁、江陵兩地大破曹操,已經讓孫權寢食難安了,如果再立下滔天之功,那孫權該如何自處?。

所以,孫權一定會支援文官集團,將南郡讓於主公,來削弱周瑜的影響力。”

魏延一上來,沒有說孫權會襲取荊州,而是先解釋讓南郡的合理性,同時也點出內部隱患,為後面提供論據。

“而隨著主公全取益州,西據益州,南擁荊州五郡,實力已然在江東之上。

對於這樣的情況,顯然是江東文武所不能忍受的,所以,他們一定會想盡辦法,來遏制主公的發展,而當初置換南郡一事,無疑是最好的藉口。

我料定,孫權會以全取益州為由,向主公討要南郡,而南郡作為東出益州之要道,豈能假借於他人之手。

更何況江陵之地,乃是用江夏之地置換來的,何來借字一說,所以,主公定會斷然拒絕。

如此一來,孫權便會以主公無信,借南郡而不還為由,從揚州各地出兵,向垂涎已久的荊州發起攻擊。

假如此時,曹操再從雍涼之地出兵,過漢中而擊益州,加之路途艱險,益州之兵斷然不可能出蜀支援。

內有強敵,外無援軍,荊州就算有大將駐守,也無回天之力,孫權將盡取荊州之地,將我等困死在益州。”

魏延侃侃而談,將孫劉聯盟第一次衝突的前因後果,分析得明明白白,從諸葛亮和劉備凝重的臉色不難看出,顯然是被魏延說服了。

“我觀孫權為人機敏,權謀過人,應該不會做出令仇者快,親者恨之舉吧。”

劉備還是有點不信,生子當如孫仲謀,這可不是一句玩笑話。

中原乃膏腴之地,曹操要不了幾年就能恢復實力,重新領大軍南下,所以,在未跨過黃河之前,擅自破壞聯盟,乃取死之道,孫權應不會如此不智。

“主公高估江東多矣,我觀江東眾臣,除周瑜、魯肅二人外,餘者皆為目光短淺,氣量狹小,奴顏婢膝,無信無義之輩。”

魏延極盡貶低江東,言語間盡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