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那麼毫無疑問就是沈憶宸。

這些年外派治水,徐有貞無數次在腦海中設想過,回京後與沈憶宸見面時候的場景,沒想到會來的這麼快。

並且這次徐有貞以“治水功臣”的身份回京,事實上除了李賢事先恭賀過外,沒有任何一名官員主動相迎。

就連工部的這群名義上同僚,都是徐有貞自己前往工部衙門,才紛紛客氣虛情假意的客氣了兩句。

徐有貞本打算在工部報個道後,就立馬前往文淵閣拜見沈憶宸,沒想到對方先一步過來“拜訪”。

很多時候感動就是一瞬間的事情,時過境遷沈憶宸依舊未變分毫!

走進工部衙門,沈憶宸遠遠就看到了徐有貞,相比較景泰元年京師最後一別,他如今要更加的消瘦黝黑。

要知道徐有貞形象以前就跟傳統文官儒生不太搭邊,他身材矮小精壯能舞動石鎖,咋一看偏向於武夫。

現在如果沒有身上的那身官袍,說眼前是個從地裡幹活回家的老農,估計沒有人會產生異議。

治水的艱辛沈憶宸經歷過,那一年山東布政司決堤風吹日曬,同樣跟變了個人似的。

徐有貞五年治水的風餐露宿,在他身上留下來太多的烙印,同樣也是他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勳章!

“徐侍郎,久違了.”

沈憶宸走進工部大堂,沒有在意官銜更高的尚書石璞,臉上帶著一抹老友相見的笑容,與徐有貞打了聲招呼。

簡單的一句問候,讓徐有貞眼眶變得通紅,他腦海中全部都是當初離京時候的畫面,以及沈憶宸對自己的信任跟囑託。

“下官拜見沈宮保,治水五年沒有辜負所託,黃河之患不復存在!”

說罷,徐有貞就屈膝朝沈憶宸跪拜,他之所以會如此,並不在於雙方官銜跟身份的差距,僅僅是為了感謝當年的舉薦跟信任,以及表達自己士為知己者死的忠誠。

看到徐有貞有跪拜行禮的跡象,沈憶宸動作很快的向前一步,托住手臂制止了他的舉動。

“按照《大明會典》的律令隔三品才拜,另外徐侍郎多年外派治水,可能不瞭解京師變化。

本閣部已經下令,同僚之間任何時候都不需要行拜禮,拱手即可.”

面對沈憶宸的勸阻,徐有貞卻不為所動,依舊俯身道:“下官拜見沈宮保,不是為了律令規章,是為了感激知遇之恩.”

“沈宮保,請受下官一拜!”

徐有貞掙脫沈憶宸的託扶,強行拜了下去給沈憶宸行禮。

見到徐有貞如此執著,沈憶宸嘆了口氣沒有再說什麼,他知道對方性格使然,有著一種不達目的不罷休的固執,當年還是一個為了權力可以拋棄一切的文武全才。

行完禮後,沈憶宸扶著徐有貞起身,這才拱手朝石璞說道:“大司空見諒,本閣部與徐侍郎多年未見,一時情緒激動失禮了.”

“無妨,千里馬常有,而伯樂去不常有,知遇之恩理應如此.”

石璞笑呵呵回應一句,顯得非常大度,事實上他內心裡面卻充斥著一種危機感。

他知道當年是沈憶宸舉薦徐有貞到工部任職,但沒想到徐有貞還會是一個知恩圖報的人,對沈憶宸會如此的尊重摺服。

要知道徐有貞曾經在官場的名聲,可是被定義為貪圖功名利祿的小人,得了好處可以隨時出賣翻臉的那種。

時間可以消磨一切,什麼恩情過了五年也淡了,特別是徐有貞這種刻薄寡恩之輩。

單單徐有貞改變其實石璞不關心,他擔憂的是對方跟沈憶宸關係如此密切。

治水功成定然要封賞,徐有貞一個人石璞還能動用“拖字決”,要是有沈憶宸從旁相助,那麼就會對自己工部尚書的位置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