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 鋒芒畢露 (二合一) (第1/4頁)
我成了大佬的掌心寵全文免費閱讀 無限迴圈 加書籤 章節報錯
沈憶宸很不喜歡清朝,原因在於它過於的愚昧落後,以至於阻礙了整個華夏文明程序的發展。
但是有一點沈憶宸不得不承認,康熙年間頒佈的攤丁入畝,以及士紳一體當差納糧,放在封建王朝裡面有著跨時代的意義。
這方面的意義並不是清朝官方宣傳的那樣,什麼老百姓永不加賦享受了多麼大的優惠。
事實上歷朝歷代普通民眾壓在身上的大山,一直不是官方明確的賦稅,相反是各種增派的苛捐雜稅。
永不加賦只是把丁銀數額給固定了下來,到了王朝末期該增加的各種苛捐雜稅依舊能逼的家破人亡,但是這兩項政策對於朝堂中樞卻意義非凡,直接把稅收提升了不止一個數量級。
對於一個封建王朝而言,其實害怕的不是天災人禍,藩鎮割據,外憂內患。
導致王朝末路的真正原因只有一點,那便是收不上稅朝廷沒錢了。
只要朝廷中央有錢,這些問題都不是事,漢朝白登山之圍劉邦差點沒跟朱祁鎮一樣去匈奴留學,結果經歷文景之治裝了幾十年孫子,說好點聽是休養生息,說難聽點就是攢錢猥瑣發育,還不是在漢武帝期間翻盤。
唐朝天子九逃,國都六陷,藩鎮割據各地軍閥打的腦漿四溢,換做其他朝代早他孃的就應該亡國了。
結果卻瘋狂續命,自爆亡國前期還把諸如吐蕃、南詔、回紇等世敵給一波帶走墊背。
之所以能做到這一點,就在於大唐的財政收入重地江南地區,始終保持著良好掌控,並且還在中央維持著一支直屬的“神策軍”來威懾諸藩。
直到黃巢起義把財政重地給打爛了,大唐沒有了續命稅收的來源,這才最終熬不下去了。
稅收才是一個王朝延續的根本,反過來說只有朝廷中樞有錢了,才能壓制住地方豪情的土地兼併,給最底層的百姓蒼生一個生存空間,兩者算得上是相輔相成。
沈憶宸知道這件事情很難,但他必須做下去!
士紳一體當差納糧?
聽到沈憶宸的這個要求,胡濙瞪大眼睛臉上寫滿了不可置信,自古士大夫與天子共治天下,也就是說這個國家有一半是屬於士紳階層的。
歷朝歷代有誰向皇帝收過稅嗎?
既然沒有的話,那同為國家主人計程車大夫階層為何要當差納糧?
更重要的是寒窗苦讀十餘載,只為有朝一日跨越階層成為人上人,現在居然要跟泥腿子一樣當差納糧,那讀這麼多年的書又有何用?
太多的不理解浮現在胡濙的心頭,他完全想不明白沈憶宸為何會冒出這種想法。
要知道此子雖然喜好武事,但同樣是身為士大夫階層中的一員,而且還是站在了頂尖的位置,這樣做無異於自毀長城!
“沈宮保,你沒跟老夫說笑吧.”
“大宗伯,晚輩怎會在這種事情上面說笑,大明立國七十餘年,讀書人早就不是太祖太宗時期的數量了。
他們除了本身的優免限額,還有當地農戶的各種“詭寄”、“飛灑”、“包納”,很多縣鎮連一半符合納稅的良田都沒有.”
“長久以往下來,歷朝歷代三百年輪迴的宿命將在大明身上重現,甚至到不了三百年!”
明朝其實在官方層面,對於讀書人並沒有那麼高的優免額度,只不過隨著時間的發展,朝中有人好辦事後,慢慢就會發展成為當地的名門望族。
哪怕沒有超額不交,地方官很多不過區區七品縣令,哪敢去向當地士紳徵稅?
以史為鏡的道理沈憶宸相信胡濙肯定比自己更加明白,現在這件事情不做,越到王朝末期就越沒有改革的可能性,只能眼睜睜的看著腐爛下去。
當然,胡濙身為既得利益者中的一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