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7 噴子用處 (二合一) (第3/4頁)
我成了大佬的掌心寵全文免費閱讀 無限迴圈 加書籤 章節報錯
部分的銀兩會在六百萬兩以上,並且隨著水利設施的修建還會逐年上升。
想要把這部分隱藏的田產挖出來,並且後續能收上稅,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哪怕有“考成法”的加持逼迫,依舊會有許多官員出工不出力,隨便交待一個成績糊弄朝廷。
從沈憶宸擔任內閣首輔來,大明已經舉辦了兩屆科舉,有相當一部分的“沈黨”官員進入了大明各個州府的中低層為官,他們能大幅度的提高行政能力跟效率。
但是光靠著“沈黨”官員是遠遠不夠,就算吏部尚書李賢再如何偏心,依舊不足明朝官員總數的十分之一。
沈憶宸想要解決這個問題,實行對地方官員的有效監督,那麼就其他地方入手。
想來想去,沈憶宸把目光瞄向了“死敵”,長久以來最為厭惡自己的群體,那便是朝中的“言官清流”!
雖然沈憶宸同樣討厭這群只知道空談義理的“腐儒”,但是有一點他不得不承認,明朝大禮議事件之前還沒有被打斷脊樑,並且沒有陷入黨爭的言官清流。
其中大多數人,都能稱得上有文人氣節,是一個純粹的理想主義者!
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理念,不僅僅是沈憶宸有,言官清流們同樣有,只不過雙方走的是兩條完全不同的道路。
言官清流的監督體系,都察院其實就有著現成的模板,那便是十三道監察御史。
透過京官外派的方式去巡視郡縣,來糾正地方的刑獄以及嚴查官員的貪腐,已經被證明了十分有效。
只可惜監察御史的人數太少,總共才一百餘人,壓根就不夠分到每個州府。
既然單純的監察御史不夠,那就再加上六科給事中這群噴子就好了。
如果還不夠多的話,翰林院那群書呆子整日修書什麼的,耗費十幾年光陰等著按部就班升職的機會,說實話意義真不大。
乾脆利用科道言官的正義感跟為官初心,去監督大明清丈田畝的執行。
常言道惡人自有惡人磨,朝廷大噴子連閣部高官的面子都不給,動不動就問風奏事彈劾,想必區區地方豪強更不會放在眼中。
同時為了保障他們的安全,沈憶宸還打算從京營中抽調一批士兵,成立專門的稅務稽查科,跟隨著科道言官一同下鄉擔當武力存在。
雖說自古皇權不下縣,但大明終究還沒到後期糜爛的程度,中央政府的權威擺在那裡,地方敢向科道言官動手的豪強,終究還是在極少數。
計劃很豐滿,現實卻很骨感,言官清流這個團體跟沈憶宸不對付這麼多年,怎麼可能聽從他的安排去“下鄉”清丈田畝跟查稅?
要知道明朝京官對外官有著天然仕途優勢,外派就意味著貶官,想當年沈憶宸出鎮山東治水,很多人都以為這一輩子回不來了。
如果說服不了言官清流團體,先不說沈憶宸有沒有強行把他們派出去的權力。
就算有,這種強行外派對於監督起不到絲毫作用,說不定心懷怨恨到地方就開始同流合汙了。
想要解決這個問題,那麼就必須找一位德高望重的人,去當中間人搭一座橋,然後再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去說服對方。
另外“考成法”的頒佈,不僅僅是對沈黨官員有用,是對大明全體官員生效。
言官清流只要做得好,同樣可以得到快速升遷的機會,沒有誰願意一輩子身處底層,掛著清貴的名頭去當個純粹噴子。
思前想後,沈憶宸把這個人選的目標,放在了曾經的翰林院侍講,現如今的翰林掌院倪謙身上。
既然決定了,沈憶宸在拜祭完高穀之後,就立馬行動了起來。
倪謙是一個真正淡泊名利的文人,這麼多年過去依舊選擇留在翰林院研究學問,而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