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3 吾等願往 (二合一) (第2/4頁)
我成了大佬的掌心寵全文免費閱讀 無限迴圈 加書籤 章節報錯
,看能不能從中引經據典得到解釋。
其實孟子學說中,就有著“民本”、“仁政”、“王道”等等概念的描述。
沈憶宸《公僕疏》裡面的內容,隱約有些孟子學說的理念,但好像又不是那麼一回事。
“孟聖的仁政強調民本,可不是顛倒本末,天底下哪有士大夫是僕人的說法,簡直就是歪理邪說!”
另外一名鬚髮皆白的禮部給事中,聽到這句詢問簡直是怒髮衝冠,他讀了一輩子的聖賢書,遵從的就是士大夫與天子共治天下的理念。
自古只有士大夫代天子牧民的說法,絕無文武百官給民眾當僕人的道理,沈憶宸這篇文章完全是在顛覆綱理倫常,絕對不能容忍這等妖言惑眾!
“張給事說的好,咱們就先不說仁政民本是不是契合公僕論,沈宮保的行事作風就不可能師承孟聖。
要知道孟聖明確反對戰爭,曾言過爭地以戰,殺人盈野;爭城以戰,殺人盈城。
此所謂帥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於死.”
“沈宮保窮兵黷武,這些年執掌朝政戰事不斷,怎會聽得進去孔孟聖人言?”
一名十三道監察御史站出來,附和了禮部給事中的觀念,並且神情展現的大義凜然。
但是在這滿口仁義道德的表象下,實則虛偽至極!
他之所以會如此激烈的反對沈憶宸外派京官,就在於以往外派的監察地方官吏的權力,是掌控在都察院的手中,十三道監察御史就等同於“欽差大臣”一般的存在。
科道言官雖然在朝堂上面是個整體,可終究是屬於兩個完全不同的衙門,到了地方就必然會存在著激烈的利益衝突。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以往監察御史到地方外派,各地官員無不是阿諛奉承,想盡辦法招待行賄。
現在多了一個或者幾個六科給事中同行,那受賄難度就大了許多,等同於多了一個互相監督的機制。
就算退一萬步,派到同一個地方的幾人同流合汙,地方官員能拿出來的好處是有上限的,以往自己一個人能吃的盆滿缽滿,現在幾個人分賬就少了許多。
監察御史是心中一萬個不願意,讓六科給事中參與進來分權。
更別說除了六科給事中,沈憶宸還打算外派翰林到地方,那一群人可是真正的清貴,加之前途無量,想要拉攏他們一同墮落難度頗大。
就在這群人議論紛紛的時候,一名身穿青袍的官員走了進來,眾官員看清楚來者是誰後,紛紛躬身拱手行禮,表現的無比尊重。
要知道科道言官一般情況下,除非是到了閣部大臣級別,否則常規了三四品緋袍大員都不放在眼中。
畢竟他們的職責,就是挑高官的刺開噴,越是不畏權貴不摧眉折腰,就越能引得朝野內外的聲名。
但這名青袍官員可不是一般人,他乃翰林掌院倪謙,相當於屬於言官清流中的領袖。
並且按照《大明會典》規定,翰林掌院是五品官員中,唯一合乎規則可以越級身穿三品緋袍的人。
只不過倪謙為人向來低調,常年在翰林院醉心學問,更不會在於這些虛榮。
“下官見過倪掌院.”
面對齊刷刷的問候聲,倪謙也是客氣的拱手回了一禮。
“諸位剛才的對話,本官站在走廊聽到了一些,心中不由產生一些疑問.”
“沈宮保的理念是否契合孟子學說,真的有那麼重要嗎,難道《公僕疏》本身就算不得以民為本?”
倪謙語氣平淡的朝著在場眾官員反問,實則心中有著一股慍怒。
難怪當初沈憶宸直言道,他不需要一群品德高尚的聖人,只需要一批遵守規則去辦實事的官員。
現在看來這群所謂的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