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王朝輪迴的歷史宿命?”

這句話其實楊鴻澤昨夜就想問,只不過胡濙擺手送客讓眾人先行回去,他也只好作罷。

今日趁此機會,乾脆來解答心中疑惑,尋得老師的一個解釋跟答案。

“沈宮保,他……”

面對自己學生詢問,胡濙話到了嘴邊卻硬生生嚥了回去。

原因在於他太清楚楊鴻澤固執的性格,是絕對不可能接受這般激進的變法措施,勢必會公開反對鬧得滿城風雨,從而打斷沈憶宸步步為營的計劃,導致提前迎接整個士紳階層的反擊。

很多時候不懂變通,放在官員身上是一種優點,只有這種人才能保持公心大義,為了心中理想去造福一方。

可同樣這種執拗性格,在千年未有之大變革中,就成為了腐朽落後的象徵。

腐儒二字,某種意義上對應的正是這種人。

“鴻澤,為師不能背信棄義,但相信你很快就能見證沈宮保的改革變法.”

這不是胡濙第一次回絕改革內容,楊鴻澤身為學生,自然不能逼迫自己老師透露。

可僅僅是這樣,很難說服他去信任與接受沈憶宸的革故鼎新。

“恩師,除了辭官致仕,真的沒有其他選擇了嗎?”

“沒有,為師的乞骸骨正是沈宮保變革的起點!”

“可是……”

楊鴻澤還想要勸說胡濙兩句,只是剛開口就被對方給打斷道:“鴻澤,為師不會去說服你改變,相反希望你能繼續堅持自己的信念!”

“朝堂之道在於平衡,你的存在會限制跟糾正沈憶宸很多激進的策略,只有這樣才儘可能避免他被權力慾望給迷失,不會走向獨夫民賊的道路.”

“日後仕途為師不能陪伴左右,就只能靠自己了.”

說罷,胡濙輕輕拍了拍楊鴻澤的肩膀,眼神中不再有官場上下尊卑,只有老師對學生,長輩對晚輩的那種囑託。

話已至此,楊鴻澤明白老師是去意已決,於是飽含熱淚的再度跪下頷首道:“學生明白!”

明良二年的七月,註定不是一個太平的時間點,禮部尚書胡濙的乞骸骨奏章被皇帝給駁回挽留後,緊接著又是連續上疏請命,讓文武百官看到了他的意志堅決,怕是真的心生退意。

直到第三次上疏致仕,明良帝終於同意了胡濙的請求,並且下發聖旨厚賞。

升授胡濙為少師、光祿大夫、柱國,賜其璽書、白金、紙幣及襲衣,撥給驛車。

並讓胡濙的一個兒子在錦衣衛供職,允許世襲錦衣衛鎮撫使。

這份恩隆基本上是正常情況下,明朝文官生前能達到的極致,想要再進一步只有死後追贈。

比如說贈予“三師”頭銜,加左右柱國、特進榮祿或者光祿大夫等等,再賜予一個“文”字諡號。

面對胡濙的致仕,沈憶宸說實話心中有些感慨萬千,他的經歷可能比皇帝還要更有資格,代表明朝的一個時代結束。

從此大明傳統文官集團,不再是前朝最大的勢力集團,沈憶宸終於成為數次朝廷政變中,笑到最後的那個“勝利者”。

乃至於到胡濙離京的那一日,沈憶宸還準備去親自送行。

只不過胡濙可能考慮到影響,以及自己某種意義上致仕的並不光彩,於是乎選擇清晨悄然離去,沒有給任何人送行的機會。

就這麼朝堂一位七朝元老,落幕了自己的官場舞臺。

不過隨著胡濙致仕帶來的短暫官場低沉後,很快禮部尚書這個位置吸引了萬千目光,各方勢力都想要把這個位置給收入囊中,其中最為主動的便是司禮監掌印曹吉祥。

曹吉祥是在正統朝末年從邊關入京執掌御馬監,他的勢力範圍基本上全部侷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