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4 孤勇者 (二合一) (第3/5頁)
我成了大佬的掌心寵全文免費閱讀 無限迴圈 加書籤 章節報錯
首惡,隨從者願意招安,裹挾者紛紛散去?”
鄺埜同樣是位直臣,哪怕正統十四年王振權勢到達了巔峰時刻,他依舊敢上疏諫言。
當然,直臣不代表沒有私心,除了上一任兵部尚書徐晞胸無大志,屈服於王振淫威。
更上一任的兵部尚書,可是大名鼎鼎的靖遠伯王驥!他憑藉著征討麓川的赫赫戰功,開創了大明文臣掌武事封爵的先例,後來者豈能沒有效仿之心?西南瑤民、苗民等土司起義,對於大明來說早已司空見慣,哪年老老實實不鬧事,才是稀奇的事情,想要拿他們來立功遠遠不夠。
東南平叛,便能在自己的軍功章上,添上濃墨重彩的一筆!明朝不僅僅是勳戚好戰,正統朝時期的兵部同樣好戰。
不過鄺埜反駁沈憶宸,不僅僅是為了建功立業的私心,更多還是在於他覺得想法過於天真。
徵調大軍前往只誅首惡,軍費該花的還是花了,這種進言毫無意義。
可如果不派大軍前往福建征討,單憑藉一省軍力首惡豈會願意束手就擒?對方不投降,不招安,沈憶宸拿什麼去彰顯陛下仁義,靠三寸不爛之舌嗎?古有趙括紙上談兵,今有沈憶宸異想天開,武將勳戚子弟沒經歷過戰事,果然還是不行!“臣……”就在沈憶宸準備據理力爭的時候,最前方一名高大的身影出列站在殿中,向著皇帝稟告道。
“陛下,既然沈侍讀學士認為可行,不如讓他提督福建布政司兵馬進行平叛.”
“成則立功,敗則問罪!”
說這句話的人不是別人,正是成國公朱勇。
此言一出,參與朝議的群臣都把目光放在了他身上,臉上神情迥異。
沈憶宸可是不久前才被皇帝欽點為經筵講師,這都還沒有走馬上任,就出鎮地方平叛,豈不是讓帝師頭銜成為虛名?更為離譜的是,福建參議竺淵已經用性命表明了,福建亂民大勢已成,單單靠著一省兵馬很難做到徹底圍剿。
就算不派出朝廷大軍,好歹為了防止賊子流竄,怎麼也得提督閩浙贛三省兵馬才行。
成國公,到底是對自己這個兒子自信,還是推向“火坑”?別說是群臣看不懂朱勇的言語,就連皇帝朱祁鎮都大感意外。
他用著質疑的語氣說道:“成國公,從福建布政使奏章來看,此地亂臣賊子已成大勢,並且還有聯合浙江、江西亂民的趨勢.”
“沈卿雖有治水政績,但兵戈戰事完全不同,依朕看還是算了吧.”
文治跟武功可是兩碼事,更別說沈憶宸弱冠之年完全沒有接觸過軍事,讓他提督一省軍務去征討亂民,朱祁鎮感覺心裡面沒底。
成國公大公無私精神值得讚賞,不過沈憶宸畢竟是自己未來的股肱之臣,朱祁鎮沒打算真讓他去背這個鍋問罪。
“陛下,可還記得宣德五年庚戌科狀元林震?”
林震?突然聽見成國公提起這個名字,朱祁鎮感到有些意外,這跟林震又有何關係?“朕還有印象.”
林震早在正統四年便辭官回鄉,那時候的朱祁鎮還是一個懵懂少年。
不過對方畢竟是狀元及第,三年才出一個,再怎麼低調淡薄名望,皇帝想要不知道名字都很難,朱祁鎮同樣還有著依稀記憶。
“林狀元是福建人,致仕之後便回鄉重修學宮,教書育人桃李滿天下,故而閩地聲望奇高.”
“這與福建暴亂有何關係?”
朱祁鎮還是不明白朱勇想要表達什麼,總不會想著讓林震出山,感化亂臣賊子吧?“回稟陛下,當初在應天府時,沈侍讀學士曾拜林狀元為業師。
想要事倍功半的平定叛亂,最好的方法便是剛柔並濟,利用閩地德高望重之輩對賊子進行招安!”
“沈侍讀學士,乃不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