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4 孤勇者 (二合一) (第2/5頁)
我成了大佬的掌心寵全文免費閱讀 無限迴圈 加書籤 章節報錯
成鮮明的對比。
“回稟陛下,臣出鎮山東治水,曾切身體會過民間疾苦。
福建多山土地貧瘠,耕種產出極其有限,朝廷禁海後更是隻能靠著開採礦石為生.”
“可正統九年加徵礦稅,幅度之大相比較永樂年間足足翻了十倍。
不僅如此,正統十一年復設直省稅課司局,當地各項課稅愈發徵榷漸繁,百姓苦不堪言.”
“如今外有蒙古瓦刺部虎視眈眈,內有西南蠻族跟麓川死灰復燃,再開啟東南戰事恐動搖國本.”
說到這裡的時候,沈憶宸匍匐跪倒在地,滿臉悲痛祈求道:“臣懇請陛下,為了大明江山永固,為了天下萬民敬仰。
福建平叛只誅首惡,隨從者招安,裹挾者赦免!”
就算東南動亂的起因不在於民,而在於官,想要讓皇帝跟群臣意識到政策的錯誤,然後赦免所有人當沒事發生,也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
沈憶宸只能讓自己展現出一副為國為民的鐵忠臣形象,然後把問罪的範圍給縮小到最低,避免牽連到大批無辜礦工與貧苦農民。
明朝向來有著言官直諫的傳統,被視為文人風骨的表率,甚至後世還發展到沽名釣譽之輩故意惹怒皇帝,來騙取皇帝的廷杖博得士林稱讚。
沈憶宸雖不是科道言官,但他卻身為翰林清貴。
這就是為什麼,沈憶宸在意識到婉言相勸沒有任何意義後,會展現出這麼一副直言敢諫之士形象。
他在賭自己站在文人氣節的道德制高點,就連皇帝與群臣都不好再出言指責!果然在沈憶宸悲憤交加、憂國憂民的動容話語後,一時間文華殿內群臣啞然,不知道該如何去突破這道德的制高點。
畢竟放在眾人眼中,沈憶宸與福建礦工農民八竿子打不著,可他願意冒著惹怒皇帝,得罪群臣的風險仗義執言,屬實一副捨身為國的忠義之士模樣。
並且話說回來,沈憶宸所言不無道理。
數次麓川大戰打的國庫空虛,不斷加徵賦稅。
再加上這幾年大明各地天災不斷,皇帝經常大手一揮就全免稅額。
此消彼長之下,如今西南又再起烽火,北境更是戰雲密佈,連京營驍勇之士都開始做著戰前準備。
如果東南之地再進行一場大規模平叛,朝廷軍費真能承擔的起嗎?“陛下,兵者兇器也,聖人不得已而用之.”
“沈侍讀學士話雖有過激之處,但確為國家大義著想,臣認為可取.”
高穀此時站了出來幫沈憶宸說話。
今日沈憶宸的表現,可謂是再次驗證了楊元輔與自己的判斷,那便是此子不懼權勢大流,始終心懷家國天下。
否則萬萬不會站出來,為遠在千里之外的福建礦工百姓發聲。
就算沒有楊元輔的臨終所託,沈憶宸一路來的言行舉止,也得到了高穀的認同。
入閣拜相這條青雲之路,高穀會竭盡自己所能為沈憶宸鋪平!“臣贊同高中堂所言,如今國庫空虛不宜再動兵戈,首惡當誅,隨從者招安,裹挾者赦免。
不僅能讓福建免受戰火塗炭,還能彰顯陛下仁義聖明!”
戶部尚書王佐本就不建議征討,這下有人站出來當了出頭鳥,他自然趕緊跟上附議。
要知道他這個戶部尚書可是有苦說不出,仁宣兩朝安安穩穩的,到了正統朝幾乎年年征戰不斷,一想到軍費支出王佐就頭皮發麻。
西南、東南為何會叛亂,王佐可謂是心知肚明,還不是加稅導致的?如果調遣大軍征討,那就得繼續攤派軍費,真就是做到了傳說中的“取之於民,用之於民”。
這種做法,王佐自己都覺得可笑。
“說的輕鬆,沈侍讀學士又如何能保證平叛只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