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他這半年來的努力,現在程序已經過半,不出意外的話明年就能修書成功。

之所以速度能這麼快,一是有原本的底子存在,省去了很多找尋資料的麻煩。

另外就是沈憶宸有後世學識基礎,地理層面的知識超越古人太多,說一個能頂十個都不過分。

兩者相加起來,修書效率自然不低。

就在沈憶宸全神貫注修書之時,一名有些黑壯的官員敲了敲門簾,然後開口說道:“沈修撰是否有空,在下有一事想要請教.”

沈憶宸抬頭一看,這位是當初與自己同入東閣進學的“新人”,好像名字是叫什麼徐珵。

不過東閣每人一間廊房,再加上相互工作間沒有太多聯絡,半年下來也僅僅是點頭之交。

當然,不熟悉歸不熟悉,同僚上門求助,沈憶宸也不可能拒絕。

“徐前輩客氣了,有事請儘管說.”

“那在下就打擾了.”

說完徐珵就大步走進沈憶宸的廊房,把一封奏章放置在桌案上,然後說道:“這是山東布政司上表的奏章,內容是關於黃河水患.”

“今夏黃河突發大水,陽穀段的堤壩被沖毀決口,兗州府、東昌府、濟南府等地均受災嚴重,可謂澤國千里.”

“在下知道沈修撰正在修《寰宇通志》,於是想著請教探討一二,尋求一條治水救民之路!”

聽到是關於黃河水患的事情,沈憶宸不敢怠慢,立馬審讀起山東布政司的奏章。

要知道古人對於黃河可謂又愛又恨,一方面它是條母親河,承載著沿河兩岸上千萬人的生計。

另外一方面,黃河氾濫的頻率實在太頻繁了,有著“三年兩決口,百年一改道”的稱號,動輒就讓沿岸數百萬百姓受災。

如果單純是水災沖垮民房,導致災民遍地,只要王朝不是進入到末期,基本上都能咬牙賑災扛過去。

真正致命的點在於,氾濫的黃河有可能中斷南北漕運,這種情況一旦發生,哪怕巔峰盛世都扛不住。

所以從宋朝決口改道開始,治理黃河就成為歷朝歷代的重要任務之一,到了明清尤為重視。

沈憶宸看了一遍山東布政司的奏章,基本上還是那些老問題。

上游水土流失嚴重,沖刷下來大量的泥沙,導致中下游水流變緩,泥沙淤積。

到了夏秋季節雨水量增多,狹窄淤積的河道排水不及時,極易引發決口洪水氾濫。

而且因為黃河“地上懸河”的緣故,一旦在汛期決堤,高度差將更進一步增加氾濫河水的衝擊力。

沈憶宸曾經在鎮江府見識過流民的慘狀,要知道這還是江南繁盛之地,各州府的倉儲還比較充足,都流民四起、民不聊生。

可以想象黃河決堤之下,山東百姓會面臨怎樣一副人間地獄的慘狀。

放下手中奏章,沈憶宸面色凝重說道:“此為天災,更是人禍.”

山東布政司在奏章結尾處,隱晦點出了黃河會決堤的原因。

那就是有人公然違反禁令,在黃河兩岸砍伐樹木圍堤造田,甚至還掘開堤壩並大肆引水灌溉,終釀成今日之禍!奏章中沒有明確點出是誰這麼做,但朝中文武百官跟天下萬民心中都很清楚,大機率是藩王宗室。

也只有他們,才敢如此膽大妄為。

“沈修撰一針見血,這就是天災人禍!”

徐珵鄭重的點了點頭,他何嘗看不出其中問題?“徐前輩是想要詢問晚輩治水之策嗎?”

明朝翰林官大多數除了四書五經外,對於其他學科可謂一竅不通。

特別是工科書籍,在他們眼中被視為雜學奇技淫巧,不值一提。

所以沈憶宸面對徐珵前來求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