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罪!”

聽完通政使李錫的彈劾詳情,沈憶宸震驚的呆在原地,歷史上于謙被彈劾問罪的一幕,居然就這麼突然發生在自己面前。

于謙宣德五年出任河南山西巡撫,至正統十年已有十五年之久。

按照明朝早期規定,巡撫出鎮不得攜帶家眷,也就是說這十幾年時間以來,于謙始終與家眷過著兩地分居的日子。

十五載時光,足以讓一個人從青年走向中年,從中年走向暮年。

可不是什麼時光荏苒,歲月如梭幾個字,就能輕鬆帶過去的。

長久的外放為官,讓于謙厭倦了官宦仕途,於是他在上疏奏章中寫道“在外年久,乞召回京”,期望能回京任職。

結果上表奏章壓根就沒人叼,于謙一時衝動之下,舉薦參政王來、孫原貞代替自己職位,然後就拍拍屁股走人,擅自離職回到了京師。

本來這種事情可大可小,但于謙歸心似箭,動作實在有些過於快了。

舉薦別人替代的奏章還沒送到京師通政司,他本人倒是先回京師了,這直接變成了擅離職守。

哪怕到這一步,看在於謙十幾年功勞苦勞的份上,朝廷大機率也會和稀泥批評兩句算了。

偏偏於謙為人清廉正直,其他官員到京述職,都會爭相給王振獻金求媚。

而他每次進京奏事,兩袖清風不帶任何禮品,更沒有諂媚王振的想法。

甚至還寫了首《入京》詩明志,諷刺了進貢的歪風。

以王振的性格,你得罪了他哪怕沒把柄,也要創造出來把柄問罪。

現在於謙搞出了擅離職守的事情,簡直是正中王振下懷,立馬就叫通政使李錫彈劾。

並且還把事情給擴大化,上升到了抗命不忠的地步,勢必要一舉把于謙給拿下問罪!聽完通政使李錫的闡述,明英宗朱祁鎮臉色凝重起來,把目光看向了吏部尚書王直問道:“王愛卿,確有此事?”

外官只有一種情況下能返京,那就是述職期間回京“朝覲考察”。

官員朝覲考察事情由吏部負責,所以于謙到底是不是擅自回朝,王直就能給出確切的答案。

“回陛下,確有此事.”

“好,朕令都御史、大理寺卿徹查此事.”

“臣遵命!”

都察院都御史王文跟大理寺卿俞士悅出班領命。

對於朱祁鎮而言,官員入獄調查是再尋常不過的事情了,別說區區一兵部右侍郎,就連六部主官跟勳戚都會沒事去大獄裡面走一遭。

當然大多數情況下都是走走過場,很快就會釋放並且官復原職。

不過沈憶宸聽到後卻感到不容樂觀,因為主管此案的都御史王文,就是王振的人。

之前王振侄子王山當法外狂徒,強搶指揮使妻妾,反倒把審問的大理石少卿薛瑄給罷官削職。

靠的就是掌控了都察院,才能如此顛倒黑白。

現在於謙由都察院審問,恐怕下場好不到哪裡去。

“退朝!”

見到無人啟奏,鴻臚寺鳴贊官宣佈退朝。

恭送朱祁鎮離去後,沈憶宸憂心忡忡的準備返回公府,看看能不能打探一下於謙的訊息。

就在此時徐珵靠了過來,向沈憶宸行禮道:“沈修撰今日相助,在下感激不盡!”

“為國為民之舉,徐前輩毋需客氣.”

沈憶宸不想攬功,幫助徐珵純粹是出於大義,並無私情。

“如若沒有沈修撰仗義執言,這篇治水策可能就此埋沒了。

日後若是有用得上在下的地方,定當義不容辭!”

徐珵雖然對皇帝偏愛的態度有些失落,但總歸沈憶宸幫了自己個大忙,態度還是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