銜僅僅為正七品,卻讓正三品的應天府尹李敏見了他,都不敢以上官自居,雙方平輩交往。

正常情況下,都察院外派的大明十三道御史,品秩均為正七品監察御史。

而楊溥提議的加銜僉都御史,乃正四品的高官,放在京師權利中樞都屬於沒有一絲水份,實打實的緋袍大員!連跳一級都算了,這下連跳兩級京官品秩,楊溥是不是老糊塗了?不用王振發話,閹黨成員都御史王文就站了出來說道:“楊元輔所言萬萬不可,僉都御史乃四品京官,大明升遷還從未開過此先例,傳出去文武百官皆不服!”

“臣贊同王都憲(都御史美稱)所言,連升兩級前所未有,此例萬萬不可開!”

“沈修撰雖擔治水重任,卻暫未獲取寸功,還望陛下三思.”

閹黨成員集體出列反對,讓沈憶宸外派是斷了他仕途,並且日後好拿治水問罪的。

現在楊溥這麼一搞,反倒是因禍得福了。

十八歲的京官緋袍大員是什麼概念,他日若是沈憶宸重返京師,怕不是得直接入閣拜相?“楊愛卿,此事是不是還需再斟酌一二?”

朱祁鎮也感覺楊溥建議有些過於離譜,甚至不像他性格能做出來的事情。

再怎麼統領大局,也不可能入仕還未到一年,就晉升四品緋袍大員的地步。

這要是傳出去,恐怕科道言官都得炸了,朝議彈劾不斷。

“陛下,山東治水還事關漕運暢通,非御史銜不能成事。

沈修撰身為正六品詹事府中允,外派豈有貶官之理?”

“僉都御史乃臨時加銜,待來日沈修撰治水成功,再收回便是,還望陛下肯允!”

楊溥說出了都察院另外一個特殊的地方,那就是它的御史頭銜,除了正七品的十三道監察御史外,就直接跳到了正四品的僉都御史,中間缺少了六品跟五品的官銜。

沈憶宸目前都已經有正六品的中允官銜了,京官外派理論上只有加銜,不可能還貶官。

如果要加都察院御史銜的話,就相當於沒得選,最低就是這個僉都御史的職位了。

同時楊溥也知道連升兩級太誇張,所以選了個“臨時加銜”的折中辦法,有了御史的實權,卻沒有在吏部檔案中升官。

聽著楊溥的話語,朱祁鎮把目光看向了站在末位的沈憶宸。

此時殿外一抹陽光照射在他身上,在殿內倒映出一道長長的身影,顯得那麼傲然挺立。

“就依楊愛卿所言,加沈憶宸僉都御史,兼都水清吏司郎中銜!”

“謝陛下!”

沈憶宸平靜謝恩,並沒有多少升官的喜悅。

先拋開這個“臨時加銜”不談,楊溥玩的這一手反覆橫跳,沈憶宸著實沒有看明白,他到底想要做什麼。

前面聯手王振把自己送出京師,現在又給力排眾議留了一條回京之路,完全就屬於自相矛盾之舉。

所以連帶著對於楊溥的“幫助”,沈憶宸都不敢相信是什麼好意,該不會還挖了個什麼坑等自己跳吧?望著謝恩的沈憶宸,朱祁鎮有些感性的說道:“沈愛卿,朕期望你此去山東,能體恤百姓疾苦,護的一方安寧.”

這句話沒有什麼帝王心術,而是朱祁鎮的真心。

他期盼著沈憶宸能治好黃河水患,讓萬千百姓不用再流離失所,餓殍遍野。

“臣定當上不負天子,下不負所學,以萬民為己任!”

“好,那朕就等著你成功歸來!”

“臣,不負所托!”

廷議至此結束,文武百官紛紛離場。

只是這一次群臣們在經過沈憶宸身旁的時候,看向他的眼神無比複雜,一時不知該如何形容。

大明開國至今接近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