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沈愛卿做出了決斷,那朕就把山東治水重任,交付於愛卿了.”

朱祁鎮說這句話的時候,語氣中充斥著唏噓感慨。

就算他身為皇帝,都免不了一縷私心,期望沈憶宸能留在京師任職,而不是遠赴山東。

畢竟帝王是孤獨的,朱祁鎮繼位十來年,沈憶宸是朝中唯一一個同齡官員,並且還能與自己說得上話。

卻沒想到沈憶宸用實際行動,詮釋了什麼叫做“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毅然決然的答應了去山東治水。

一瞬間,朱祁鎮都不知道自己是該高興有此臣子,還是該傷感“離別”。

“臣,遵命!”

沈憶宸磕頭領命,這樁差事就算是塵埃落定,再無變故可言。

這下文華殿內滿朝文武,不管之前是認同沈憶宸的,還是厭惡沈憶宸的,這一刻臉上表情都唏噓不已。

憑心而論,治水之事落到自己身上,絕對做不到如同沈憶宸這般大公無私。

偏偏很多時候,此子言語表現像大奸似忠,卻在行事抉擇上面,做到了大忠似奸。

真是人心難測,無從定義啊……就在群臣感慨之時,工部侍郎王佑站了出來進言道:“陛下,沈修撰秉持仁義愛民之心前往山東治水,臣心中佩服不已.”

“不過詹事府中允一職恐不太方便行事,臣懇請陛下升任沈修撰為山東道都水清吏司郎中,可更好督造核銷江防水利之誰!”

都水清吏司為江河水利之事的主管部門,職能類似於後世的水利局。

同時郎中為正五品官職,而詹事府右春坊中允為正六品官,用“升任”二字也沒毛病。

但在明朝的官場中,地位權勢高低看的可不僅僅是品階,京官天然要高於外官一擋,更別說沈憶宸這種翰林清貴,潛力不知道勝過外官多少倍!毫不誇張的說,沈憶宸現在正六品實際地位,可與外官正四品的知府相提並論。

甚至兩者打照面,大機率是知府先居右行禮,而沈憶宸居左回禮!王佑的這番請求,壓根不是讓沈憶宸升官,而是趁他病要他病,直接踢出京官行列,再也無法回到京師權利中樞!成國公朱勇聽到後,臉色可謂是鐵青無比。

外派為官也就忍了,好歹事情別做的這麼絕,留一個京官身份,也相當於有一個重返京師閣部的念想。

閹黨行事,就這麼喜歡不留餘地嗎?是可忍孰不可忍,成國公朱勇準備出班駁斥王佑的請求,但有一人動作比他更快,這個人就是內閣首輔楊溥!“陛下,少司空(工部侍郎)所言甚是,沈修撰確實需要加都水清吏司的職銜.”

楊溥這句話出來,站在御座旁的王振,臉上都浮現出一抹滿意的神情。

想當初“三楊”統治朝堂的時候,自己做小伏低,處處討好隱忍。

如今風水輪流轉,尊榮如楊溥面對自己權勢也得低頭,這就叫做識時務者為俊傑!但只見楊溥說完後話音一轉,繼續啟奏道:“不過之前大司空說過,山東治水之事情況複雜,各方因素盤根錯節,必須得有一個統領之人去掌控大局.”

“老臣認為郎中之職不足以掌控全域性,還請陛下給沈修撰臨時加都察院僉都御史職銜!”

僉都御史?聽到這個官銜,王振臉上那抹滿意神情,立馬就僵住了。

都察院由前代的御史臺發展而來,主掌監察、彈劾跟建議職權,可以理解為後世的最高檢察機關。

它還有一個及其特殊的地方,那就是都察院外派官員到地方任職,不屬於地方官序列,依然算作京官。

甚至地位還要高於普通京官,位列中央直屬官員!就好比之前的孫鼎,身上除了應天府提督學政頭銜外,還加了都察院監察御史銜。

哪怕名義上的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