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1 三足鼎立 (二合一) (第1/6頁)
我成了大佬的掌心寵全文免費閱讀 無限迴圈 加書籤 章節報錯
王振為何能做到宦官專權,力壓群臣?除去皇權支援這一因素外,首先得去掉人品這個選項。
且不說王振人品本來不怎麼樣,就算他高潔如聖人,只要還是個太監,文官就不可能被他以禮服人。
接著得去掉學識這個選項,舉人在宦官裡面自然算超高學歷,但在文官集團裡面,連入門級別都夠不上,沒個進士功名你都不好意思打招呼。
人品學識俱不行,光靠美貌估計很難打動滿朝文武……所以王振真正的核心技能,就在於他對人心的把控!無論是先帝明宣宗,還是後來的明英宗跟三楊,甚至早期太皇太后張氏都不例外。
數代大明王朝的最高權利核心,都被王振給服侍的妥妥帖帖,把他視為心腹重臣。
明宣宗朱瞻基是這樣評價王振的:“振小心敬慎,秉性忠良,委以內書堂教學,授宮人書.”
看到沒有,就算拋開明英宗亦師亦父的感情不論,在明宣宗眼中王振也是個謹小慎微,恭敬忠誠的親近心腹,讓他去教導太監宮人們讀書。
去教書就意味著能獲得“老師”的名分,從後世某光頭死活不放棄黃埔軍校的“校長”頭銜,就能理解這個任命重要性,這也是王振在宮廷中掌權的起點。
另外早期太皇太后張氏信佛,經常前往京師功德寺供奉,而且一去還留宿好幾晚,引發了朝野內外非常大的不滿跟非議。
王振好歹也是舉人出身,同樣認為后妃流連於寺廟,不是什麼好事情。
以訛傳訛之下,甚至會有損皇家名聲,必須得想辦法阻止。
他不像文官群體那樣,光靠一張嘴巴去說大道理勸阻。
而是令人按照功德寺的佛像規格,仿製了一尊放在後宮之中,並且還讓中書舍人用金粉抄寫經書放置於兩側。
能用行動去解決問題,王振其實就已經超越常人了。
但他最聰明的一點還在於不攬功,做完這一切後讓小皇帝朱祁鎮去向太皇太后張氏進言。
“母后大德,子無以報,已命裝佛一堂,請致功德寺後宮,以酬厚德.”
佛像到底是誰打造的,以太皇太后的權勢能不知道嗎?恰恰王振這“低調”的做法,既照顧了太皇太后的顏面,又壓制住了後宮在外留宿的非議,更增進了太皇太后跟皇帝的親情。
有這麼一個貼心的太監服侍辦事,不被重視才奇怪了。
至於最後的“三楊”,別的不多說,宦官進入內閣這個先例,就是他們給王振開的!對於人心的極致掌控,只要不存在無法調和的利益衝突,王振往往都會讓對方感覺如沐春風,受益良多,甚至心中引以為知己。
就好比對待沈憶宸,從最開始的殿試狀元,到如今的掌軍封爵。
每一份籌碼都卡在關鍵的時間點,如同雪中送炭一般及時,沒有長久的敏銳揣測是做不到的。
更重要王振還情商手段拉滿,被沈憶宸拒絕後以他的權勢地位硬是忍住沒翻臉。
相反還曲意逢迎,時不時出手相助一把,打造利益捆綁的既成事實。
如果沈憶宸沒有歷史的上帝視角,不知道他是個奸臣,將與朱祁鎮一起葬送大明王朝的國運。
陡然間遇到這麼個權閹“貼心”幫扶,還禮遇有加能達成自己目標,就真的沒有一點心動跟感激嗎?說實話,此刻沈憶宸是有些心動的。
他心動的原因不是為了什麼高官厚祿,一門兩爵。
而是明明知道歷史走向,想要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之將傾,卻無人問津!冒著革官問罪的風險,去闡述麓川、瓦刺的威脅,結果皇帝不信,群臣鄙夷。
甚至誇張一點說,當面告訴瓦刺部也先,他日後將俘虜大明皇帝,估計就連也先本人也不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