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妨,諸位將士為國征戰值得尊重,京營已經安排好了營帳,可以好好休整一番.”

于謙從震驚中回過神來後笑著擺了擺手,並不是很在意蒼火頭等人的冒犯。

“那下官這就隨少司馬入宮覆命.”

沈憶宸對於即刻入宮的要求,倒沒有過多的牴觸。

畢竟他是京官出身,還沒有入朝為官就已經面對中樞一群千年老狐狸,朝局的平衡之道早就瞭然於心。

設身處地站在孫太后或者錢皇后的角度上,皇帝被俘京師動盪,孤兒寡母了無依靠還得面對手握重兵的“逾矩”大臣,要是不擔心忌憚那真愧對後宮皇族的身份。

若是這點政治覺悟都沒有,乾脆早點把江山拱手讓人算了,免得到時候被搶了場面不好看。

只不過孫太后的政治手段著實有些“幼稚”,提防的有些太過於明顯,派于謙率領京營大軍來威懾,放在當年太皇太后張氏或者三楊掌權期間,是絕對不可能出現的場面。

另外還能看出來一點,那就是于謙有力挽狂瀾的驚世大才,卻不是一個精通權謀跟厚黑學的成功政客,否則定然不會答應孫太后的諭令來得罪沈憶宸。

這就是為什麼,歷史上明英宗朱祁鎮南宮復辟,擺明誣陷於謙要妄殺忠臣,滿朝文武卻沒幾個人站出來為他求情,連當年冤殺風波亭的岳飛都不如。

官場是骯髒的,于謙卻不願意同流合汙,妄想如同自己的偶像文天祥那樣只求無愧於心,朝廷便會給自己一個公道正義。

事實證明,這條路走不通。

但慶幸的是,歷史最終給了于謙公道正義,哪怕後世數百年過去,他的事蹟依舊永垂不朽!“沈提督,請.”

于謙拱了拱手,然後讓出一個身位,示意沈憶宸走在自己前面。

他無法違抗朝廷的旨意,卻可以給沈憶宸應有的尊重,領軍塞外血戰的“將軍”,應該享受到應有的待遇。

“謝過少司馬.”

沈憶宸沒有客氣,拱手回禮後就翻身上馬,然後從安定門進入朝著紫禁城方向走去。

當穿過長長的門洞,出現的卻是一片截然不同的場景。

道路兩旁站滿了前來迎接的百姓,當他們見到沈憶宸出現的時候,立馬響起了如同雷鳴一般的歡呼聲音。

“小民恭迎沈提督!”

山呼海嘯的呼喊撲面而來,很多人臉上神情激動無比,甚至是熱淚盈眶。

對於身處絕境中的京師百姓而言,他們不在乎沈憶宸是否有謀逆之心,亦或者說威脅到了大明皇權。

最底層的民眾們只知道,沈憶宸率領大軍馳援塞外,挽救了數萬親征軍將士性命。

只知道他現在退守京師,可以讓自己的妻兒父母免遭蒙古人的擄掠殺戮。

沈提督率兵來了,京師就不至於危如累卵!不過很快,這種歡呼慶祝聲音,便被一聲聲期盼的詢問給取代。

“沈提督,我在京營的孩兒可有回來?”

“沈提督,老劉家隨著陛下出徵的幾兄弟還活著嗎?”

“沈提督,我的丈夫多久能回家看看?”

甚至還有一名白髮蒼蒼的老者,跪倒在道路一旁,朝著沈憶宸哭喊道:“沈提督,老婦就這麼一個獨子,他可千萬不能出事啊!”

朱祁鎮率領的親征軍中,雖然有八萬各地輪換的班軍,但十四萬京營將士還是佔據著大部分人數。

古代交通沒有現代那麼便利,加上明朝戶籍制度的限制,京營士卒大多數京師或者北直隸本地人。

同時現在的京師,也不能跟後世那種千萬級別的現代都市比擬,十幾萬京營士兵就意味著,許多京師家庭中都有男丁參軍作戰。

可能當陣亡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