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家

法家之學,《漢志》雲:“出於理官”,此其理至易見。《漢志》所著錄者有《李子》三十二篇,《商君》二十九篇,《申子》六篇,《處子》九篇,《慎子》四十二篇,《韓子》五十五篇,《遊棣子》一篇。今惟《韓子》具存。《商君書》有闕佚。《慎子》闕佚尤甚。《管子》書,《漢志》隸道家,然足考見法家言處甚多。大抵原本道德,《管子》最精;按切事情,《韓非》尤勝。《商君書》精義較少。欲考法家之學,當重《管》《韓》兩書已。

法家為九流之一,然《史記》以老子與韓非同傳,則法家與道家,關係極密也。名、法二字,古每連稱,則法家與名家,關係亦極密也。蓋古稱兼該萬事之原理曰道,道之見於一事一物者曰理,事物之為人所知者曰形,人之所以稱之之辭曰名。以言論思想言之,名實相符則是,不相符則非。就事實言之,名實相應則治,不相應則亂,就世人之言論思想,察其名實是否相符,是為名家之學。持是術也,用諸政治,以綜核名實,則為法家之學。此名、法二家所由相通也(世每稱刑名之學。刑實當作形。觀《尹文子·大道》篇可知。《尹文子》未必古書,觀其詞氣,似南北朝人所為。然其人實深通名法之學。其書文辭不古,而其說則有所本也),法因名立,名出於形,形原於理(萬事萬物之成立,必不能與其成立之原理相背),理一於道(眾小原則,統於一大原則),故名法之學,仍不能與道相背也。(韓非有《解老》《喻老》二篇,最足見二家之相通) 《韓非子·揚榷》篇,中多四言韻語,蓋法家相傳誦習之辭。於道德名法一貫之理,發揮最為透切。今試摘釋數語如下:《揚榷》篇曰:“道者弘大而無形,德者核理而普至,至於群生,斟酌用之。”此所謂道,為大自然之名。萬物之成,各得此大自然之一部分,則所謂德也。物之既成,必有其形。人之所以知物者,恃此形耳。形萬殊也,則必各為之名。名因形立,則必與形合,而後其名不。故曰“名正物定,名倚物徒”也。名之立雖因形,然及其既立,則又別為一物,雖不知其形者,亦可以知其名。(如未嘗睹汽車者,亦可知汽車之名)然知其名而不知其形(即不知其名之實),則終不為真知。(一切因名而誤之事視此。人孰不知仁義之為貴,然往往執不仁之事為仁,不義之事為義者,即由其知仁義之名,而未知仁義之實也)故曰“不知其名,復修其形”也。名因形立,而既立之後,又與形為二物,則因其形固可以求其名,因其名亦可以責其形。(如向所未見之物,執其名,亦可赴市求之)故曰:“君操其名,臣效其形。”吾操是名以責人,使效其形;人之效其形者,皆與吾所操之名相合,則名實相符而事治;否則名實不符而事亂矣。故曰“形名參同,上下和調”也。臣之所執者一事,則其所效者一形耳。而君則兼操眾事之名,以責群臣之各效其形,是臣猶之萬物,而君猶之兼該萬物之大自然。兼該萬物之大自然,豈得自同於一物?故曰“道不同於萬物,德不同於陰陽,衡不同於輕重,繩不同於出入,和不同於燥溼,君不同於群臣”也。然則人君之所操者名,其所守者道也。故曰:“明君貴獨道之容。”抑君之所守者道,而欲有所操,以責人使效其形,則非名固末由矣。故曰“用一之道,以名為首”也。萬物各有所當效之形,猶之慾成一物者,必有其模範。法之本訓,為規矩繩尺之類(見《管子·七法》篇。《禮記·少儀》:“工依於法。”注:“法,謂規矩繩尺之類也。”《周官·掌次》:“掌王次之法。”注:“法,大小丈尺。”),實即模範之義。萬物所當效之形,即法也。此道德名法之所以相通也。

法、術二字,混言之,則法可以該術;析言之,則二者各有其義。《韓非子·定法》篇曰:“今申不害言術,而公孫鞅為法。術者,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責實,操殺生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