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歷史之目的
“現在不能說明現在。”
歷史者,所以求知社會之所以然,必注重於文化。不可偏重一二端。
“現在不能說明現在。”常稱於今世之史學上。夫歷史者,為一種社會科學,為世故人情之較深切之常識也。研究之目的,不外打通眼前之人情世故而已。然事由直接經驗,恆不能顧及全部,見其大者,必當知其小而推其大,通大小之事而為一。人多信任故知,鮮任新交,苟不得已,亦必探求新交之履歷。此何故者?蓋現在所以為如此之人,非偶然之事,亦非起自現在。其深受過去種種之影響,而為已往歷史所規定矣。固不能以現在說明之。任故知,求新交之履歷,不外知其過去而已。社會亦如是,研究歷史,即研究過去社會之事實,所以求知現社會之所以然,通眼前之人情世故。此則所以研究之理由也。
何謂文化 文化之定義,研究史學與社會學者,各有不同,大別之可分為二:視文化之範圍過狹。僅以學術、文學、美術、宗教等為文化。若文化人、文化事業等名詞,頗通行於社會,成文化之通俗意義。實則不然。蓋社會之種種,不在狹義文化中者頗多。僅注意學術等一方面,即不能將社會作為整個的研究。視文化之範圍過廣。凡一切人為之事,概謂之文化現象。其意即謂有意的。然有意之事,不僅人為,一切生物之所為,亦莫不有意。既不聞有動物文化等語,則凡屬有意之舉動,亦不能謂之文化現象。今依據相當之理由,折中言之,而得以下之文化定義。
人的特色,使用工具,故不待機體的進化。其所以能使用工具,由於:手足分工。手之拇指與餘指相對。又人之腦特別發達,能構成概念。人之發音器官發達,能造成繁之語言——其擴大者為文字。故人不但能改變自己以適應於環境,且能改變環境使適應於自己,是謂控制環境。又人係一種社群動物(對家庭動物而言),凡事皆以群力為之。——此為人與猿極重要的區別,幾與四手及手足之區別相等,因猿之群居本能,比之於人,殊不足數。
文化者,人有特殊之稟賦,能製造使用工具,有良好之交通工具(語言)所造成之控制環境之共業(見商務本《文化進化論》)。因而人之行為純粹從機體來看,不在文化範圍之內。但人之行為之殆全部機體都只供給能力,其以何形式而出現,幾全視乎其文化。故文化之範圍極廣。
前人以為天下之事,一動一靜,故社會亦一治一亂,為不易之真理。實則其過重視機體,而混超機體與純機體為一。蓋整個社會可以此動而彼靜,一治一亂,僅能謂之社會之病態。
中國文化之起源
世界各民族之分歧,由於文化之相異,而生活之不同。世界之民族,能自言其緣起者,率由開化較早之鄰族為之記述。吾國開化極早,無可借鏡。而民族緣起,必在有史以前,既不可能求之故書,僅能求之於考古發掘。故近二十年來之說,可資採取,前此則無甚價值。
民國十二三(1923~1924)年,河北房山縣周口店發見古人遺蹟,考古學家名其人為“北京人”。推究其年代,約距今四十萬年。此只能證明中國地方,有甚古之居人,不能言其與中國民族有何關係。民國十年,遼寧錦西縣沙鍋屯,河南澠池縣仰韶村,十二三年,甘肅(西南部)青海(東部),發見古人遺蹟。專家言其人之骨骼,與今華北人同(同種族)。此種遺蹟中,有彩色陶器,與亞洲西南部、歐俄、義大利北部相似。
民國十九年,山東歷城縣城子崖,廿年,滕縣、日照縣,浙江杭縣等地發見之古蹟中,有黑色陶器。此為沿海江、河下流之一種古文化。名之為“黑陶文化”,若以此為中國文化之基本,則中國文化系起於東部,江、河之下流。然若無更古之文化發見,則“黑陶文化”當為